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隴原“家庭牧場”在摸索中探路

三農 甘肅經濟日報 2014年11月27日 06:1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以適度規模經營為特徵的家庭牧場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甘肅省一些“業餘”搞養殖的農民,逐漸變成了專業養殖戶,推動着全省草食畜牧産業由滿山放牧向“家庭牧場”轉型升級。

  散養升級

  秋末冬初,走在會寧的鄉村山間,到處可以看見一排排現代化畜舍,牛羊在溫暖舒適的暖棚裏啃食着青貯飼料,還有那滿臉喜悅的養殖戶,無不彰顯着會寧發展現代草畜産業給乾旱山區帶來的勃勃生機。

  在會寧縣老君鄉謝岔村上川社,農民王寶章忙着青貯來年養羊的飼草。

  王寶章家5口人,有40多畝耕地,地多勞動力少,靠天吃飯,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收入卻上不去,看著左鄰右舍要麼外出打工掙錢;要麼發展養殖致了富。他決定以家庭為單位專門搞養殖,2011年建成了肉羊育肥養殖小區,經過連續3年的發展,基礎母羊達到70隻以上,年出欄150隻左右,年養羊純收入在5萬元以上,佔家庭總收入的90%以上。

  王寶章樂呵呵地説,自從專門搞養殖以來,不僅自家種植的16畝紫花苜蓿和8畝玉米成了飼草,自己也不用冬閒的時候到處找活幹,收入還上去了。

  老君鄉吊岔村李灣社農民司治海,2010年建起了養豬場,連續3年能繁母豬達到40頭以上,年出欄仔豬和育肥豬600頭左右,年養豬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

  “年收入10萬元,這在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司治海深有感觸地説,在莊稼地裏是刨不出這麼多的。

  省畜牧業産業管理局局長王有國介紹説,“家庭牧場”普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畜牧業經營為主要收入來源。

  來自會寧縣畜牧獸醫局的摸底調查顯示,目前會寧縣符合“家庭牧場”基本特徵和標準的農戶數量共有947個,已登記註冊或備案管理的有296個,主要以養殖合作社、獨資養殖企業或公司名義登記。他們調查的50戶“家庭牧場”,近3年每戶年均純收入達9.82萬元,經營戶人均牧業純收入達1.77萬元。

  同樣,在甘肅省隴南徽縣,現有“家庭牧場”96個,其中從事養牛業的14個,從事養羊業的17個,從事養豬業的45個,從事養雞業的20個,存欄各類牲畜69128頭(只),“家庭牧場”勞動力總數272人,已認定註冊的“家庭牧場”33個。

  眼下,甘肅省“家庭牧場”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壯大,正在取代一家一戶散養向養殖小區飼養集中,推動着畜牧業向適度規模化集中,“家庭牧場”的養殖效益顯現。

  困難不少

  “從調查情況看,會寧縣‘家庭牧場’數量較少,發展處於分散、無序狀態”。會寧縣農牧局局長冉彪不回避“家庭牧場”發展中的困難,無論是整體規劃佈局還是牧場內部佈局都還不盡合理,特別是一些農民在建設養殖小區時沒有計劃盲目上馬,建圈舍時投資過大,引進肉羊時資金出現短缺,出現了圈舍大,養殖數量少,盈利大打折扣的現象。

  不核算、不記賬。記者採訪中發現,大部分“家庭牧場”的農民沒有財務收支詳細記錄,只算大賬,不記小賬,沒有進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是一本糊塗賬。

  “家庭農牧場是提供農牧業産品的,而農牧業産品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其産品利潤相對較低”。會寧縣畜牧獸醫局副局長陳萬良説,農産品價格的波動幅度比較大,對於家庭農場生存有着巨大的考驗,近兩年畜産品價格的較大波動已使部分養殖戶難以應對。

  目前我國農業及農業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許多年輕人特別是文化程度較高的人不願意從事農牧業生産。在甘肅省,從事“家庭牧場”的生産經營者大多文化水平較低,綜合素質不高,導致生産管理水平上不去,經營效益沒有得到較好發揮。

  家庭農牧場的發展和運營需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家庭牧場”的經營主體是農民,家庭農牧場資金投入來源為開辦者多年的資金積累和親友的借款。目前國家並未出臺具體政策支持措施,就會寧縣當下畜牧業基礎設施現狀和畜牧業本身高風險、高投資和低回報的特點,“家庭牧場”很難迅速壯大。

  開出良方

  “家庭牧場”既堅持了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又克服了傳統農戶小規模經營的不足,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途徑。

  為了規範“家庭牧場”發展,近日,省農牧廳出臺了省級示範性“家庭牧場”的認定及管理。家庭農場的勞動力以家庭成員為主,常年應有2人以上固定從事生産勞動經營,適度規模經營,家庭成員人均純收入達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倍以上。並對畜牧業養殖數量和收入也作了標準認定。

  業內人士指出,要扶持“家庭牧場”,從政府層面來説,首先要賦予“家庭牧場”法律地位、市場地位,使得家庭牧場“三位一體”。其次是進行統一規劃並制定家庭牧場的扶持政策。對家庭牧場的註冊、登記等採取簡便措施;對家庭牧場的稅收等提供長期扶持的優惠政策,對家庭牧場飼養的能繁母畜每年給予一定補貼,從而降低家庭牧場的生産經營風險。

  如何加快“家庭牧場”發展,會寧縣農牧部門首先確定了發展方向,傳統生産型家庭牧場是重點。冉彪介紹説,根據會寧縣居住分散、山大溝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實際情況,結合草畜産業發展現狀,家庭牧場應以傳統生産型家庭牧場為重點,以戶為基本建設單元,分戶推進。逐步向以村或幾個村甚至幾個鄉鎮為生産基地,以戶為基本建設單元,整村、整片、整鄉推進。

  會寧縣還提出,在退耕還林還草面積較大的村社,適當發展林下生態雞等的養殖,也是必要的現代生態型家庭牧場建設發展方向,並對經營規模、生産組織方式做了相關的規定。

  日前,甘肅省出臺扶持家庭農場培育發展工作。鼓勵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成立家庭農場,鼓勵支持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和返鄉務工人員興辦家庭農場,擇優培育扶持一批示範性家庭農場,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各級財政要將家庭農場發展納入扶持計劃,發展扶持資金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通過直接補助、以獎代補、獎補結合和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家庭農場開展土地流轉、産品質量認證、生産基礎設施建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和産品貯藏銷售等工作。

  到2018年,全省力爭培育發展家庭農場20000家左右(其中省級示範性家庭農場3000家),經營面積佔全省規模經營面積的比重達到20%以上。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