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3日,記者慕名到烏馬河林業局伊林經營所職工梁孝國家中採訪。時至深秋,黃豆豐收已成定局,顆粒飽滿、黃豆滿倉,一家人難掩豐年的喜悅,院子裏回蕩著幸福的笑聲。“以前我家是過年樂呵,現在是天天高興,辛苦點但每年能有幾十萬的收入,家裏人都高興,這日子有奔頭。”梁孝國喜不自禁。
再看他家的大院,儼然是一個農用機械展覽大院:播種機3台,大型拖拉機3台,小型拖拉機5台。新蓋的磚瓦房寬敞整潔,倉房裏堆滿了一袋袋的黃豆。梁孝國告訴記者,這些年他購買農用機械已超過40萬元。
酒香不怕巷子深,黃豆收成好也引來糧商。記者見到一台重型卡停在院外,雇工們正往車上運黃豆,家人同吉林來的糧商清點數量,一上午時間,300袋黃豆裝車完畢,12萬元貨款順利入賬。
梁孝國年紀輕輕,卻是伊林所的“黃豆大王”。他1998年就開始跟著父母種地,從最初種植幾坰地,到如今他挑大梁承包種植1200畝黃豆,他和家人都嘗到了機械化種植的巨大好處。
今年,梁孝國種植了1200畝黃豆,收成不錯,自9月26日收割開始,一塊塊黃豆地被收割機分離脫粒,不出半月,全部收割任務完成,30萬斤黃豆全部歸倉。大豆售價升至2.30元,純收入在40萬元以上。
這些年黃豆種植經歷,梁孝國感慨頗多:“當初種地面積小費力不出錢,要是趕上旱澇災害甚至賠錢,那時就是土裏刨食;現在,黨的富民、惠民政策多好啊,加上科技的助力,我們種地的甜頭越來越多,我家開始承包所裏和個人的土地,2010年,我家又購買了聯合收割機,實現了黃豆種植全程機械化作業,如今可是土裏拾金啊。”
有了機械化機具的助力,黃豆種植幾乎成了“流水化”作業,翻地、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全是機器幫忙,梁孝國省心省力,收割速度和效益都提高了。他在忙完自己的活兒之後,他還受邀到其他職工地裏掙“收割錢”,這聯合收割機成為名副其實的幹活好手、生財高手,梁孝國對之護愛有加。
當天下午,梁孝國應種植戶之邀,趕赴樺林收割黃豆,記者隨之前往。車沿崎嶇的山路顛簸而行,一片片白樺林、松樹林不時掠過車外,行駛一個小時,到達收割地點。
董阿姨今年種了10坰地,因為人少勞動力不足,老人借著他人的機械裝備種地生財,今年,她播種、收割等全部租用農用機械,獲利倒比自己幹還多。站在寬闊的豆地裏,她暫時無活可幹,只能看著收割機大顯身手。
驟然間機器轟鳴,梁孝國登上這個龐然大物,他與收割機成了場上的主角。大地向遠處延伸,收割機在黃豆地裏有序往返,來往之間,一壟壟黃豆被機器吞得乾乾淨淨,收割機工作乾淨利索,邊收割邊脫粒,老人看得直髮呆。
農用機械將種植大戶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廣闊的豆田中難以看到多人揮鐮收割的場景,豐收時節,移動的收割機成了田間躍動的音符,在深秋時節演奏出一曲曲豐收之歌,抒發勤勞的人們內心的歡樂。
問及明年的打算,梁孝國脫口而出:“明年,我爭取再多承包些土地多種些黃豆,我一定在黝黑的土地上實現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朝每年從土地中賺100萬的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