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65歲的謝玉輝是土生土長的鶴山市址山鎮禾南村委會高咀村人,他在村裏承包了800畝山地种經濟林。前段時間,因為將木材運出去賣會不會壓壞村道的問題,他與村民發生了糾紛。
“他們幫我跟其他村民解釋,做通了(村民的)工作,壓壞了路,該修的就修……晚上他們也來,隨叫隨到。”謝玉輝近日這樣告訴記者説,村民的糾紛,村幹部解決不了,就找他們;他們還幫村裏栽樹、修水溝、搞衞生……出人出力出資金;給他們打分的話,起碼有99分。
謝玉輝嘴裏的他們,就是以址山鎮農辦主任、禾南村委會駐村幹部組長鄭佰利為代表的址山鎮駐村聯組(鎮級幹部駐村委會一級和駐村小組一級)的幹部們。該鎮領導常説,“電腦打不出群眾的事”,要求幹部不能只坐在辦公室,必須真正走到群眾身邊去,為此該鎮致力於探索一條農村網格化管理的新路子,編織一張知民情、紓民困、解難題的群眾工作網。
記者了解到,鶴山市委組織部在多年來持續開展幹部下基層駐農村、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結對幫扶農村困難黨員、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等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密切聯絡群眾工作機制。目前,鶴山乃至江門正在開展鎮(街)領導幹部駐點普遍直接聯絡群眾工作,以市(區)為單位,每週統一固定1天時間作為駐點日,駐點日原則上不安排重大會議,駐點團隊全體成員用半天時間到村(社區)去開展聯絡工作,為群眾送政策、解決問題,全面掌握所駐村(社區)群眾的基本情況和生産、生活信息。址山鎮的探索,就是其中的範例。
三級網格匯成一張“民情網”
址山鎮推行的農村網格化管理模式,包括了一、二、三級網格。該鎮黨委副書記易穎全告訴記者:“一級網格為鎮政府網格,指導下級網格開展工作,處理上交的矛盾、糾紛和問題,並負責對下級網格的考核、評估、監督與管理;二級網格為村委會網格,對下級網格上報的信息進行匯總和細分,搭建起上、下級網格信息傳遞的橋梁,負責對區域內的下級網格進行指導、監督、考評和管理;三級網格為村小組網格,收集與整理本網格內的民生、經濟、穩定、計生等各類信息資源,建立網格化管理臺賬。”
屬於第三級網格的駐新蓮村委會蓮塘村幹部、址山鎮社會事務辦主任鄭明月是地道的蓮塘人,因為熟悉這裡的人文地理,她被分配回蓮塘村駐村。11月11日,她與已擔任了三屆蓮塘村村長、今年55歲的鄭錦巨一起,來到該村79歲的低保戶林妹婆婆家走訪。鄭明月握着林婆婆的手,噓寒問暖,囑咐老人多穿衣服,按時吃飯……像這種走訪,對她來説,已是常事。
“我每週都會到轄區農戶走訪,小到家庭糾紛、大到信訪維穩等,我都基本清楚,並及時想方設法解決。比方説,開展計劃生育檢查過程中,部分村民以前不太配合,門也不讓進,催促去查環、查孕也不理睬,自制度實行後我經常到各家各戶去串門,了解情況,傾聽心聲,漸漸融化了他們心中的‘堅冰’,檢查工作也配合了,與我親近了不少。”鄭明月説。
據易穎全介紹,址山鎮將轄區13個村(居)委會共157個自然村(社區)、7798戶村民,劃分為三級共171個網格;全鎮幹部均納入網格化管理工作中,以領導幹部駐村、其他人員駐聯村小組(或生産隊)的形式,聯絡和服務群眾。駐村、組幹部分別是二級、三級網格的責任人,主要負責村民信息登記、社情民意收集、應急管理、矛盾糾紛調解以及保障村民的利益等。
記者看到,駐村幹部、駐組幹部要發放自己的聯絡卡,卡片上印有他們的聯絡電話和監督人聯絡方式,並印有“如您遇到困難和需要幫助的時候,請聯絡我”的字樣。
“駐村幹部、駐組幹部每週自行下村走訪不少於1天,對下村情況要記錄《民情日記》,填寫《民情登記卡》;駐村聯組工作人員以村為單位,每週召開一次例會,對所駐片的駐村工作情況尤其是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梳理總結,填寫《址山鎮駐村、組工作情況周報表》上報。鎮黨政辦每週五匯總上報的問題,周一進行研判,界定問題類別和處理權限;同時憑藉《民情登記卡》、《周報表》以及《交辦事項通知單》,做好群眾訴求的記錄,準確匯送工作信息,及時處理上交的問題。”易穎全説。
與群眾零距離,不敢不做好
址山鎮正式提出農村網格化管理,是今年9月的事;但在之前,“沒有用文字表達出來,可是一直在做”。鄭佰利説,鎮級幹部跟村民“肉貼肉”,零距離生活在一起,村裏90多歲的阿婆都認識了他們,不僅這樣,還知道他們老爸老媽叫什麼,“不能不做好,村民問你什麼事,你也不能説不知道,否則,連爸媽都要跟着挨罵”。
以下三個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址山鎮這種模式在“體恤民情、關懷民生,紓解民困”上的效果:
——易穎全帶領駐村幹部到該鎮西寧村逐戶走訪,獲知西寧村有一條臭水渠在村中多年沒有清理,他及時與相關部門銜接,提出解決方案,清理淤塞,並加強對周邊村民和商戶的宣傳教育,提高大家的衞生意識,幾天的集中治理後,臭水渠不那麼臭了,村民好評隨之而來。
——40歲的蓮花村村民徐芳家有5口人,公公林振達年老體弱多病,需要長期服藥:丈夫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女兒在址山中學讀八年級,兒子現在幼兒園入讀;家中僅靠其一人支撐,生活困難;鄭明月得知情況後及時向村委復核,並向民政部門反饋情況,鎮民政部門接到交辦事項後,立即開展摸底調查,着手為徐芳一家申請低保,併為其丈夫申請醫療救助。
——駐昆中村委會幹部劉旭婷發現石北村的村道被壓垮,嚴重影響村民出行,極大阻礙了村民的生産、生活。她馬上與村委會取得聯絡,協調鎮裏村建、農辦等部門,研究修復方案,及時對壓垮的村道進行修復。一個星期後,道路修復完成,村民的出行與生活得到了保障。
據介紹,農村網格化管理實施後,截至目前,址山鎮已解決涉及城鎮管理、農田水利建設、新農村建設、信訪調解等方面問題90多個;而因為駐組幹部直接深入村小組一級與村民接觸,了解群眾的情況,為決策部門提供了更準確和及時的信息,使政策真正惠及民眾。
高咀村村長謝錦靈説,很多政策,之前很多村民都不了解,駐村幹部來了後,村民生活有什麼困難,日常生産中有什麼糾紛,包括他們想要了解多一些政策,村委會解決不了的,都可以找鎮駐村幹部解決。
“我們給村民發聯絡卡的時候,很多村民説,現在你們也流行發卡片啦?不用啦,誰不認識你啊!”鄭佰利説,他在農村懂得,幹部不能天天坐在辦公室,與村民拉近距離,像血管一樣,一有什麼問題立馬疏通,矛盾自然少了。
駐昆華村委會的鎮級幹部李偉良也有很多感悟:“剛剛開展駐村聯組的時候,我還有點困惑,因為之前在安監部門從事的是執法工作,對如何開展群眾工作感到陌生,也不知道應該怎樣與村委會幹部、村小組組長打交道;經過多次走訪村民,處理糾紛,了解民情後,我基本適應了駐村聯組工作,對各類問題匯總、信息研判、糾紛處理也顯得有思路、有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