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劉婉婷
內蒙古陰山北麓,是我國馬鈴薯重要産地。近日,位於陰山北麓中部的固陽縣起收馬鈴薯。
在固陽誠誼農牧業生態公司的馬鈴薯田周圍,聚集著土肥站、農機站的技術人員,還有附近的農戶。“今年作物生長關鍵時期,雨是一場也沒有下,不知道這裡的洋芋蛋蛋能長成什麼樣。”附近合作社的農戶劉春艷説,擔心收成低,所以今年就沒敢種馬鈴薯。
因為轟鳴聲響起,機器開過的地方,馬鈴薯都“爭先恐後”地破土而出。大家馬上圍過去,拎起來查看每株土豆的大小和個數。
“我對收穫有信心。”公司負責人尹慧麗笑著説。“上午對地頭的馬鈴薯測産結果是每畝4900公斤,地塊中間的肯定還要高。而且這麼多農技人員在這忙乎,我相信科技的力量。”
“針對這裡易旱的特點,我們很早就開始推廣滴灌設備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固陽縣土肥站站長蘇鵬東説,滴管帶就鋪在兩行馬鈴薯中間,將肥料隨水施進去,既節水又節肥。過去澆200畝地的水,現在能澆400畝地。“以前我們是水澆地,現在我們是水澆苗。”
“農戶平常種植旱地馬鈴薯每畝最多産1000公斤,現在通過節水抗旱,模式攻關,普遍能達到3000公斤左右,精細化管理還會有更高的産量。”自治區土肥站的高娃説。
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農戶看不到施肥的過程,心中總是不放心。“現在我看到産量了,挺服氣,要種馬鈴薯肯定要向他們學習。”劉春艷説。節水抗旱的模式在農戶中起到了示範作用。
“增産關鍵還在多種技術配套,産生綜合作用。”固陽縣農機站站長郝俊茂介紹,誠誼公司在農技人員指導下,還同時使用了黑白膜和馬鈴薯高壟雙行側播技術。壟頂是黑膜,吸收熱量、提高地溫、抑制雜草生長;壟側是白膜覆苗保墑,不影響光照,促進作物生長。
而高壟雙行側播技術,同等株距條件下比傳統模式每畝約增加700多株,且壟側播種使作物根係發達,給馬鈴薯生長提供更大空間,經試驗,結薯時間也明顯提前。“我們還首創了馬鈴薯側播機,正在申請專利。”郝俊茂説。
同樣基於滴灌技術,通過農機農藝配套實施的抗旱增産試點在燕山丘陵區,也正開展著。
興隆莊村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示範區位於喀喇沁旗乃林鎮,面積400畝,共2個自動化首部控制系統,具有綜合監控、智慧澆灌的功能。示範區通過安裝在農田的20套自動監測設備實時監測農田水分、溫度等指標,總控制器根據監測結果控制井房和田間安裝的28個無線控制器來開啟水泵和田間開關進行灌溉,農戶可足不出戶完成澆灌。
“都説三天學個買賣人,一輩子學不成莊稼人,影響農作物産量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學習。”高娃感慨地説。為了配合農民的作息習慣,農技人員常常要從早上6點忙到晚上8點,剛剛結婚的她,因為秋收測産,已經12天沒回家了。儘管如此,豐收,對她來説仍是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