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秋收時節,貴州省天柱縣藍田萬畝大壩一片金黃。 楊 俊攝
鷺成行,鴨滿塘,魚躍田闕稻米香,秀美山鄉如畫廊。國慶節前夕,《經濟日報》記者走進貴州省天柱縣藍田鎮,映入眼簾的是豐收景象,萬畝大壩一片金黃,收割機“突突突”地在田裏忙個不停。農民扛著一袋袋沉甸甸的稻穀,內心的喜悅洋溢在臉上。
記者走進該縣藍田鎮都府村種糧大戶楊秀梅家時,房前屋後的院壩走廊曬滿了金燦燦的稻穀。楊秀梅夫婦今年承租了周邊27戶外出務工農民的閒置耕地,種植水稻100多畝、玉米10余畝。趁著天氣晴好,夫婦倆雇了4位農民幫忙搶收,確保顆粒歸倉。説起收成,楊秀梅臉上樂開了花。“今年風調雨順,是個豐收年。已經收了1萬多斤玉米、4萬多斤稻穀,再過一個星期,就能把剩下的萬來斤稻穀全部收進倉了。”
天柱縣是貴州省重要的産糧縣,曾獲得“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稱號。該縣境內有鳳城、藍田2個萬畝大壩,4個5000畝大壩,9個1000畝大壩。
近年來,天柱縣依託地理、氣候優勢,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派遣農業科技特派員,大力推廣科技種田,推進糧食種植規模化發展。今年,該縣種植水稻16.5萬餘畝,預計産糧13.5萬餘噸。
由於地勢相對平坦,天柱縣大力普及小型農業機械,有效提高了耕種效率。據該縣農業科技推廣站站長羅國恒介紹,天柱縣超過九成的耕地實現了機耕,機收面積超過8萬畝,全縣農機具普及率達到67%。該縣藍田鎮坪寨村楊孟香的丈夫在外打工,但她卻不擔心秋收,“兩丘田,收割機不到10分鐘就收割完了,不僅稻穀打得乾淨,成本也不高”。
為了幫助農民掌握科技耕種知識,天柱縣派出了大批農業科技特派員、指導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開展綠色防控、土壤測土配方、科學用藥、高效利用耕地,推廣因地定産、依産定苗、測苗定氮的水稻“三定”高産栽培技術,為糧食生産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據了解,天柱縣目前有科技特派員70余人,他們每年組織培訓班30多期,培訓農民3300多人次,培養出了一批科技種田能手。
在提高糧食産量的同時,天柱縣還在稻田中發展多元生産,有效拓展了群眾增收渠道。
天柱縣高釀鎮是當地知名稻米品牌“天子米”的原産地,該鎮堅持走“傳統”路線,以“稻田養魚”“稻鴨共作”等耕作模式,發展生態農業。該鎮邦寨村農民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期,放鴨下田薅秧捉蟲,既節約勞力、成本,又綠色環保,所産的有機大米市價賣到16元一斤,鴨子能賣到35元一斤,畝産值比單純種植水稻高出2000多元。
天柱縣農業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縣今年推進“稻鴨共作”“稻魚並作”面積2.3萬餘畝,每畝稻田綜合産值預計達3800元,較以往單一種植普通雜交水稻增收1倍多,實現了稻、魚、鴨“三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