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張鳳雲
9月23日中午,小雨斷斷續續地下著,江西省新幹縣金川鎮長港村的稻田和農房籠罩在一片水汽之中。種糧大戶魏仕連走進自家的烘乾機棚,檢查了一下設備,為即將開始的晚稻收穫做準備。
“原來一畝地也就是700斤穀子,幹得好的也就是900斤,預計今年晚稻一畝地我這裡能到960斤。你不要小看這60斤糧,我們面積大,每畝上到5斤不得了。”37歲的魏仕連今年種了1700多畝地,晚稻就有1000畝,他告訴記者,實現了機械化,再加上科技的支撐,種糧越來越有譜了。
説起這些年來種田的變化,魏仕連説:“早在3年前,我根本想都不敢想可以種100畝,更不要説種1000多畝地了。就説有收割機,同樣收了20畝穀子,2萬多斤,我往哪曬?誰來給我曬?我的爸媽親戚全部要上,起碼要10個勞力。”
魏仕連轉過身來,指了指烘乾機旁邊的一個控制臺説:“現在我收割100畝稻子,10萬斤,直接進到這裡,只要我妻子一個人按一下按鈕,再請一個懂點機械的,再加一個勞力燒一下火就可以了。”
從機耕、機插、機防到機收、機儲,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讓魏仕連體會到了現代農業實實在在的好處。與此同時,江西省以糧食高産創建和綠色增産模式攻關為抓手,重點示範的“四控一減”(控土壤酸化、控地力下降、控化肥用量、控病蟲損失、減農藥用量),創新、引進和推廣的綠色生産技術,也讓這些新時代的種糧戶感受到了生産與生態協調發展的魅力。
“以前種田都是老傳統了,苗剛插下去一個星期就開始施肥,把所有的肥都撒下去。這就像小孩一樣,同樣的飯給大人吃了可能不夠,給小孩吃了就要撐壞。”魏仕連説,“現在要把化肥量減一點兒下來,再一個就是把施肥時間往後推一點,苗兒大一點的時候肥的利用率就會高一點。現在一般都是10到20天才施肥。每畝地一季算下來能省30斤化肥。”
施肥方式也影響到了病蟲害的防控,魏仕連告訴記者,因為採取的是綠色防控,冬季翻耕土地,也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蟲子是要過冬的,冬季翻耕能很好地減少蟲卵的基數。”魏仕連説,“説句實在話,因為控制了肥料,禾苗剛開始的時候就不會長得太旺,能控制無效分蘗,水稻田裏的通風透光就會更好一些,病蟲害發生的機會就要少一些,我今年一畝地一季光農藥就省了15塊錢左右。”
2015年,江西省共推廣“三控”施肥技術700萬畝,全省共建立糧食萬畝高産創建示範片436個,推廣“水稻雙季雙機插”模式667萬畝,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7.1%,主推技術基本實現縣縣覆蓋。當前秋糧生産形勢良好,據農情調度,預計今年江西秋糧産糧263.54億斤,增産2.21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