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秋涼漸近的日子,曾經貧窮的大山正期盼著碩果纍纍的芬芳。憑藉優質生態資源,景寧人有這樣的底氣,向大山要品質,種出各種增收致富的金果。
這幾天,在景寧東坑鎮桃源村的精品葡萄園基地裏,村民吳建東正忙著采收最後一批葡萄。2013年,他投資種植了20來畝大棚葡萄,隔年收穫時,嘗試將葡萄園對外開放。結果試水農業採摘遊大獲成功,不僅促進了葡萄銷售,還增加了旅遊收入。
施有機肥,不打農藥,種出的高山葡萄模樣喜人,甜度可口。吳建東有這樣的信心,把這樣的優質農産品留在身邊待客來。“我的葡萄不零售,依靠採摘遊平均每斤13元的價格,畝産值達兩萬元以上。”剛經歷了一季豐收,吳建東又忙著思考新的突破,聽説同鎮的葡萄種植戶打算發展“盆景葡萄”,他也躍躍欲試。“希望把葡萄種到市民家裏去,進一步增加産品的附加值。”
桃源村的村支書吳學芬介紹,這片近百畝的精品果園裏,8戶村民集中種葡萄,10戶種獼猴桃,帶動村莊增收明顯,更促進大量村民留在家門口就業。吳望是村裏的低保戶,家中老人殘疾,孩子年幼,日子過得十分清貧。“現在不僅拿到了土地租金,在葡萄園幹活工資也不錯,家中還能有個照應。”吳望説。
從桃源村繼續往山裏走,映入眼簾的是獼猴桃、楊梅等高高低低的果樹,以及綿延幾百畝的高山果園。經過多年的摸索,山裏人漸漸懂得,單打獨鬥的力量畢竟有限,連點成片,才能帶動效益最大化。
在海拔680米的根底峴村,80多畝櫻桃依山而種,頗具規模。初秋時節,60歲的林顯明剛剛接待完一撥縣城來的遊客。“3年前,兒子投資了櫻桃林,也鼓勵我開起農家樂,和他形成互動發展。我們村有了好山好水好櫻桃,一定能吸引更多遊客。”村支書鄭欣英説,櫻桃種下去以後,村裏陸續開出了5家農家樂,山泉水、農家菜,前來的遊客都讚不絕口。
“依託生態,把各村的特色培育出來,成為真正的富民産業。”東坑鎮黨委書記何向平説,重點在因地制宜,整合優質資源。全鎮目前已種植葡萄、無花果、金鐘雪梨、桃子等精品水果600余畝。今年又新引種了櫻桃、獼猴桃、李子、枇杷等特色水果,著力打造集休閒、觀光、旅遊于一體的“水果溝”産業帶。“變山溝溝為‘水果溝’,我們不和人家比産量,就比質量吧。”何向平説。
山雖高遠,景寧人緊跟致富潮,不僅讓高山水果持續發揮效益,也讓新生的時尚産業在這裡落地生根。
在深垟村,有個佔地40余畝的雅景花卉合作社,8個鋼架大棚呵護著一望無際的“肉肉”們。走入其中一個大棚,紅卷葉、燈籠花、紫陽絨……品種多樣的多肉植物朝氣蓬勃,排列齊整,儼然一個小花園。
“目前合作社引進了400多個品種,60多萬盆多肉植物,‘養肉’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深垟村村民朱峰正在整理當天要發出的快遞。和他一樣,附近的10多戶農戶近年都邁入了電子商務領域。朱峰介紹説:“我們地處深山,相比平原地區,種植多肉植物佔據氣候和生態的兩大優勢。”抓住時尚商機,效果比想象的更加顯著。目前,合作社已帶動周邊213戶農戶從事種植多肉植物及相關的配套産業,帶動村民實現增收230多萬元。
一朵朵鮮花開遍山間,一株株果樹茁壯生長。放眼未來,嘗到生態紅利的景寧山區農民,已經將增收致富的發力點投向山山水水。“摘掉了‘欠發達’的帽子,對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牢牢把握綠色發展的新常態,才能爭創山區的‘綠富美’。”景寧畬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林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