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糖精棗”如何流向市場?——海南 “糖精棗”事件追蹤調查
新華網海口9月10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李金紅)不法分子將收購來的劣質棗經糖精鈉溫水浸泡,便可“變身”成賣相頗佳的青棗。日前,海口市查獲了3.3噸“糖精棗”引發社會各方關注。根據調查取證線索,6日晚,由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及相關部門聯合組成的“糖精棗”事件專案組連夜過海趕赴廣東省雷州市,在當地警方及食藥監部門協助下,對海南市場上的“糖精棗”源頭進行追查,3.3噸“糖精棗”如何流向市場逐漸揭開謎底。
追溯源頭:黑窩點“藏身”村宅 村幹部參與其中
日前,經群眾舉報,海口市查獲了3.3噸“糖精棗”,引發社會關注。經警方對現場賣棗的粵牌車主林某某進行審訊後,對方最終透露了貨主及貨源的相關信息,初步掌握了“糖精棗”來源於廣東徐聞和雷州一帶。
6日晚7時,由海南省食藥監局以及海口市瓊山區食藥監局聯合組成的調查專案組,由海口乘坐渡輪,連夜過海趕赴廣東省雷州市,對流入海口南北水果批發市場上的“糖精棗”追溯源頭。
7日淩晨,在雷州市警方的配合下,專案組最終找到了“糖精棗”的來源地——雷州市英利鎮新村仔村一處靠公路旁的農村民宅。
在小院兒的草叢中,大量已開始顯紅腐爛的冬棗散落一地,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酸臭的氣味。專案組人員在民宅內發現兩個浸泡池。據專案組人員介紹,涉案人員先用防水布罩在池內,接著按比例倒入糖精鈉和燒過的熱水,然後將冬棗倒入水中浸泡。在民宅周圍,專案組人員還發現了大批用來打包“糖精棗”的塑料筐。
經初步調查,該民宅戶籍登記人鄧某某為雷州市英利鎮新村仔村一名村幹部。
貨主指認: 1天加工300框冬棗 30噸“糖精棗”銷往海南
據鄧某某介紹,該加工點是其朋友李某某租用來專門泡“新鮮”冬棗的,鄧某某與李某某認識有十多年的時間,此前也一直有水果生意往來,彼此間建立了一定的信任關係。鄧某某表示,8月17日,李某某曾給他打電話,稱要拉些冬棗過來讓他幫忙加工浸泡。
“當時他就讓我幫忙聯絡工人,準備加工點設施建設。”鄧某某稱,李某某帶來了兩個工人,臨時做好兩個浸泡池後,便開始拉“新鮮”的冬棗過來加工。“棗可能是從陜西拉過來的,拉棗的貨車很多次是‘陜’字車牌,只有一次是‘豫’字車牌。”
鄧某某介紹,從8月21日開始,他們每天加工浸泡300筐冬棗,一般兩天換一次水。李某某與兩名工人分工明確,一名負責下料加工浸泡冬棗,一名負責在湛江、茂名找市場,而李某某則負責銷售。
8月21日,李某某找了一輛車拉了300筐加工好的冬棗,運往廣西北海、南寧銷售,但銷路不好。“從22日開始,他以每天600元的運費,讓我找司機,將所有加工過的冬棗拉到了海口市南北水果市場銷售。”鄧某某表示,自8月22日至31日這些天內,運往海南的冬棗共有30噸左右。
監管難題:水果檢測手段單一
那麼,生産加工的30噸“糖精棗”又是如何流向海口南北水果批發市場?
據海南食藥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現行的食用農産品質量安全分段監管,食用農産品在種植和運輸環節屬於農業部門監管,而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生産加工企業則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履行監管職責。
記者走訪了海口市南北水果批發市場,一些批發商販告訴記者,源頭上一般都是由水果生産所在地的農業部門進行檢測,通過檢測後便會直接運往該市場進行交易。“進島時,食藥監部門也會抽檢,但每天貨運量大,不乏一些‘問題水果’直接流入批發市場。”一名販賣蘋果的商販直言,自己從陜西果園直接進貨過來,進島時只通過抽檢後便直接在南北水果市場進行交易。
海口市南北水果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約有100多個攤位以上,每天水果成交量在1000噸以上。“批發市場也設置了檢測點,但我們的檢測手段畢竟有限。”
“從技術層面上,相比蔬菜檢測,水果檢測手段較為單一,檢測儀器也較為滯後,一般而言,水果檢測需要一天以上。”海南食藥監局有關處室負責人説,海口南北水果批發市場設置了一個果蔬檢測點,而水果檢測一般都要提交到海南省食品檢測中心。該負責人坦言,此次“糖精棗”事件為監管部門提出新的課題。實際上,為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海南已設置209個果蔬農殘免費檢測點,消費者可免費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而對於已經流向海南的30噸“糖精棗”,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4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海南省食藥監系統對水果市場銷售的鮮棗進行全面大排查。目前,海南省食藥監系統對各地水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共550家水果銷售點進行了排查,3個攤點發現可疑“鮮棗”。
有關專家提醒消費者,自然成熟的大棗由綠到黃到紅逐漸成熟、果皮上有綠黃紅不均勻的自然顏色,若顏色綠紅分明,發暗為鐵銹紅、暗紅色,極有可能被糖精浸泡過。其次,“糖精棗”果皮褶皺,蒂部萎蔫,不耐儲藏,放置一段時間後果皮果肉分離、容易爛。
目前根據案件情況,海南省食藥監局專案組已將此案正式移交給雷州市方面作進一步調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