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河北臨城小核桃成就“六次産業”

三農 人民日報 2015年08月31日 11:0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核桃即將進入收穫季節,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槐樹莊村村民趙振龍又開始算賬了:“去年光賣核桃就賺了9萬元,今年估計也差不離兒。沒有薄皮核桃,俺家哪有今天的富裕生活。”

  作為全國薄皮核桃標準化示範區,16年間,臨城以核桃為媒,將農業和二、三産業有機銜接,讓山地農業在接“二”連“三”的過程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改良土壤,循環種養,荒山禿嶺變身花果山

  臨城縣山多地貧,土地産出率低。“農民一家一戶經營,種植方式落後,難以形成較高的收益。”臨城縣委書記宋向黨説,改變傳統生産方式,就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産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

  “當時荒崗地沒人要,十年九不收,沒有人相信我們能在這裡搞出名堂。”説起當初種核桃,綠嶺公司副總經理路京振感慨良多。

  1999年,綠嶺公司通過股東集資300萬元,承包了鴨鴿營鄉李家韓和西洞兩個村3500畝荒崗。

  “首先是改良土壤。”路京振説,原來這裡是典型的“沙石土”地,就連茅草、荊棘都很難生長。在河北農大教授的指導下,他們沿等高線挖成120厘米寬、150厘米深的水平溝,從外面運來好土和有機肥混合填充,然後栽植核桃樹。“改良土壤的成本相當高,一畝地在8000元左右。”

  土壤改良成功後,就是選擇優良品種。經過多年努力,綠嶺公司成功選育了適合當地種植的“綠嶺”和“綠早”薄皮核桃。

  種植過程中,他們成立了100多人的技術團隊,形成了林間種草、草中養雞、雞糞入沼氣池、沼渣還田的“樹、草、牧、沼”四位一體的立體循環種養模式。

  在綠嶺的帶動下,臨城縣核桃種植面積達30多萬畝,帶動10萬人增收。

  搞起深加工,建起觀光園,小核桃“接二連三”

  一畝盛果期的核桃樹年産500斤左右的乾果,30萬畝核桃樹一年産核桃1.5億斤,如此多的核桃怎麼消化?

  “必須上深加工。”路京振説。2010年,綠嶺公司投資3.2億元建設核桃深加工項目。“核桃全身是寶,核桃殼可以做活性炭,核桃仁可以做核桃露,提煉完核桃油還可以再做核桃粉。”公司董事長高勝福説,2014年公司核桃深加工産品效益達1億多元。

  “經過16年的積澱,臨城的核桃種植基地具備了發展生態旅遊的條件。”縣旅遊局局長吳福國説,基地內有山、有水、有林,加上縣域內旅遊資源豐富、名勝眾多。今年5月,綠嶺·市外桃源正式開園,以“薄皮核桃、生態觀光”為主題,設有綠色農業開發區、採摘區、無公害畜禽飼養區、休閒垂釣區等6個主要旅遊區域。據介紹,臨城計劃用3年時間將這裡打造成核桃生態養生旅遊景區。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