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河南林州市農民借“機”發“羊”財

三農 林州市農機局 2015年08月17日 11:1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林州市原康鎮宋村農民王成松一下子買了兩台玉米收穫機,這在該市是很少見。王成松是幹什麼的?他想依託農機作業掙錢嗎?

  “我是養羊的,養殖規模大,每年要青貯數千方農作物秸稈,我買玉米收穫機主要是圖青貯秸稈方便、高效、質量高。” 近日,在王成松的辦公室裏,這位“牧羊人”給出了答案。

  王成松,林州市原康鎮宋村人,今年46歲。2012年7月,他經多方考察, 成立了昱翔牧業有限公司,租賃土地50畝,引進澳大利亞種羊500隻,肉羊500隻,實行圈養。現在他已投入近千萬元,養殖規模達5000隻。

  “長嘴的東西,每天都要吃。一隻羊,一年可以吃掉瓷實、發酵的秸稈一立方。”王成松説,剛開始他要買人家提供的乾草或豆莢喂羊,一立方需要花費千元左右。一千隻羊,如果全憑買飼料喂養,一年的喂養成本上百萬。

  “青貯秸稈可以解決喂養成本太高的問題,而且每青貯一立方秸稈,國家可補貼養殖戶50元。”王成松了解到這一信息後於2014年建了兩個青貯池,開始收集青貯秸稈。

  王成松給筆者算了一筆賬:當年,他依靠雇人去地裏運輸農民丟棄的玉米秸稈,三輪車要雇5輛;他有兩台秸稈粉碎機,要用人24個,才能完成上料、粉碎、填池等工作。30來個人忙活10來天,運輸費、人工工資要七八萬元。“國家給的補貼剛好夠支付這些費用,再除去其它費用,自己沒啥賺頭。”

  沒有賺頭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依託別人運輸過來的玉米秸稈質量不高,這是困擾王成松的大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把還長在地裏的玉米秸稈直接粉碎後運回來青貯。這是他今年一下子購置兩台玉米收穫機的主要原因。

  為此,王成松又算了一筆賬:兩台玉米收穫機投入20多萬元,國家補貼4.8萬元,實際投入15萬元多一點。一台玉米收穫機用3個人,再用一個三輪車運輸,降低了粉碎時的用人成本。這樣他的花費就低了,但效率高了,秸稈質量高了,想一想還是划算的。

  還有,他每給農戶收穫一畝玉米,就有幾十元的收入,這些收入又能彌補人工的成本。再加上每年能領到補貼,用不了3年,他投入的農機成本就能收回來。

  關鍵是怎麼讓農民心甘情願地把秸稈“送”給你。“現在每畝玉米的機收費用在100元左右,我可以讓利於農戶,以大幅低於機收市場價的費用為農戶收穫玉米,我要他的秸稈,他不用費力就收走了他的玉米,每畝地還能省幾十元機收費。”王成松説。

  王成松購置的兩台玉米收穫機,是經改進後的機型。它的頂端是粉碎後的秸稈“倉庫”,它的後部是“光了身子”的玉米倉庫。一畝地收完,秸稈倒進三輪車裏,玉米裝進農戶的布袋裏。而地裏除了玉米根,什麼也沒有。

  王成松所建的養殖場位於該市原康小平原,周邊十幾個村莊種植著數萬畝玉米。這些玉米每年産生的秸稈可供數萬隻羊一年食用。王成松説:“農民種的春玉米馬上就該收了,我要用這兩台玉米收穫機收收看。如果可行,我還會再買兩台。因為我的養殖場規模要擴大了。”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