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詹新華馮雷白鋒哲毛曉雅
適度規模經營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核心和主線,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如何通過多種形式將零散土地集中起來形成規模,並能讓農戶普遍接受,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河北省灤縣,有這樣一個合作社:短短4年,土地託管播種面積就從1000多畝躥升至9.8萬畝,服務農戶從百餘戶發展到1.3萬戶,而且如此大的規模卻主要由26名專職人員、47名分社負責人、60多名農機手管理耕作。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有何獨特奧秘?能否趟出一條土地規模化、農業現代化的路子?
7月28日,一場大雨降臨在灤河沿岸這片久旱的土地上。田間地頭,喝飽水的玉米秧、花生苗翠綠如新,泥土鬆軟濕潤,空氣中散發著令人愉悅的生機。記者一行走近灤縣這個旨在“贏得百姓信任”的百信合作社,希望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來探尋零散耕地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路徑。
不承諾産量、不約定收購,農民卻踴躍加入、只增不減,為啥?
——把農民的心思吃透了,尊重農民意願,滿足農民需求,實實在在做給農民看,以專業價廉、誠信透明、務實靈活贏得信任
看起來,百信合作社訂立的規矩很沒有吸引力:入社不發放任何禮品、先交託管費不賒賬、不承諾産量、不約定收購,等等。然而,交給百信託管的耕地卻打著滾地增加,頭一年1600畝,第二年1.8萬畝,第三年4萬畝,第四年9.8萬畝……在不少地方,土地託管推進並不順暢,惜地農民面對“地由別人種、收益自己拿”的好事並不買賬,百信靠什麼贏得了農民的心?
記者在深入採訪中發現,只因為百信掌握住了一條樸素卻奏效的辦法:吃透農民心理,尊重農民意願,滿足農民需求,以專業廉價、誠信透明、務實靈活的服務贏得農民的信任。理事長郭秀雲説:“合作社在摸索中吸取了很多其他合作社失敗的教訓,比如有的合作社承諾農民産量,但因為種植技術不過硬,導致農民減産,第二年就倒閉了。”
“花架子不靈,老百姓要的是實打實。發不發小禮物,錢先交後交,承諾有多好聽都不重要。”郭秀雲説,“千家萬戶農民的需求千差萬別、千變萬化,我們儘量滿足。”百信合作社是按茬託管、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産的糧食,合作社高於市價收購,賣不賣給合作社,農民自由選擇……靈活的處理讓農民獲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入社託管的農民只見增的、沒有減的。”
在滿足農民個性化需求的同時,百信合作社最看重的是,讓農民看到“百信種地足夠專業,交給百信種地絕對省錢、放心還多掙錢。”
在位於楊家院村的百信合作社駐地,一排醒目的“大傢伙”列兵似的一字排開。它們當中,有合作社投資78萬元新購置的高地隙噴藥機,一天作業面積可達上千畝;有玉米免耕深松精量播種機,可實現種肥同播,節肥節種;有兩架多旋翼植保飛機,在不久前結束的蝗蟲統防統治中,發揮了大作用。
在院子另一側,還有一座今年新建的糧食烘乾塔,可有效解決農民的糧食晾曬問題。所有這些都在展示著一家一戶不具備的優勢。
為了提供更專業的生産技術服務,郭秀雲專門請了縣農業局和農資企業的技術人員作為合作社的技術團隊,在種田的關鍵技術上毫不含糊。由於科學種田和先進農機的應用,合作社種地比農民自種至少能增産10%。每茬莊稼在託管時,合作社都會給農戶買保險來降低風險,而保險公司不提供針對小農戶的保險産品,“這些都是農民摸得到的好處。”
傅莊村63歲的唐貴家裏12畝地四年前就託管給了合作社。“我當時抬杠最厲害,我問‘你合作社有啥好處?能服務啥?有多專業?’認為自己是莊稼佬兒,不大信服他們。”他嘿嘿一笑,“不過,最後我是村裏頭一個入社的。咱這腿腳不好,不能幹活,就想試試。頭一季麥子下來,我就服氣了,麥子忒好,一畝打了1200來斤,比自己種多打200斤。”唐貴順手拔下一簇花生苗,一顆顆白花滾圓的花生綴滿根部,數下來有30來顆,“自己種,一顆苗頂多有20顆花生,果兒也不如這個飽。”
算起託管賬,唐貴心裏很有譜:託管花生每畝350塊錢,用的都是好種好藥好肥,比自己買便宜,每畝增産200斤,市價每斤2-4塊錢,能增收400-800塊錢。小麥、花生、玉米兩年三茬總的算下來,每畝年均掙個1500多塊不成問題。
郭秀雲説,合作社託管的土地,由於是集中採購,單是農資一項,農民就能省五六十塊錢。每季作物種植前,合作社都會在村裏張貼土地託管服務“套餐”的具體項目和費用,農民與市場價一比,每項都比市價要低,看得明明白白。
在東尖坨村的田頭,記者問到一名未入社的農民時,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價格這麼低,能是好東西嗎?”事實上,大多數農民最初都産生過這樣的疑慮。
為了打消農民顧慮,合作社在各個村子先進行小規模示範種植,東尖坨村分社負責人劉乃寶説:“第一年先動員親戚朋友做示範,種了300畝,到今天,村裏託管的土地播種面積已經有2000畝。今年的小麥最高畝産達到1240斤,農民看我們種得好,又價廉,這不,還沒啟動宣傳,上門報名的已經成群結隊了。”
“誠信體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四年的摸索中,郭秀雲深有感觸,“一開始以為單純地在做土地託管,漸漸感覺到,其實是在建立一種誠信體系,一旦沒服務好農民,誠信被破壞,合作社就很難維持下去。”
合作社、分社負責人、農機手等參與各方都有積極性把地種好,為啥?
——建立多方共贏的運作機制,整合資源,理順利益聯結鏈條,實現高效可持續運行,看似鬆散的架構實則堅固,看似簡單的模式實則蘊含草根實踐的大智慧
通過專業誠信的服務,幫助農民增産增收,吸引百姓入社託管。那麼,在百信合作社的託管服務背後,有著怎樣高效的運行機制?
在層層的抽絲剝繭之後,記者發現,合作社各個節點的運作環環相扣,最精妙的是,通過運行架構和利益分配製衡機制,合作社把參與各方的利益都捆綁到了耕地上,把所有人的心思都集聚到了種好地上。
“一年到頭,我們都在操心種地,跟種地有關的事。”郭秀雲笑著説,“每到播期就天天揪心,看到苗出來了,長得壯了,才能睡個踏實覺。”每年一入秋,郭秀雲和愛人、合作社的另一負責人張玉東就帶著團隊下鄉宣講了,“村部、集市上、村民休閒廣場,有農民的地方,哪怕只有一個人,我們也要講,一個人一天就要跑4個村子。”張玉東説。
此外,合作社還擁有一支核心隊伍——分社負責人。以村為單位,每個村子選一名分社負責人,將託管服務在各個村子本土化,降低合作社的運行成本。合作社成立前,郭秀雲夫妻做了16年的農資銷售,積累了不少農村能人資源,比如村幹部或者威望較高的村民,這些人成為目前47個分社負責人的主力。張玉東説:“他們熟悉村裏情況,便於跟本村人打交道,交給他們,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參與各方的積極性,每畝土地託管服務利潤的30%給分社負責人,30%留在合作社,2%給農民購買保險,10%作為風險基金,剩餘28%作為下一茬作物的託管費返還農民。按照這一規定,託管土地規模越大,分社負責人和合作社收入越高,農民託管土地的時間越長,獲得的實惠越多。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分社負責人會想辦法提供優質的託管服務,擴大託管規模。他們每天下田觀察長勢,關鍵農時不敢馬虎,關鍵農技落實到位。每年種冬麥前,早早開始在村裏挨家挨戶動員,用村裏的大喇叭廣播,加入的農戶越來越多,土地規模越來越大,更多農民和分社負責人從中得到收益。今年43歲的傅莊分社負責人裴廣超對記者説:“確實很累,但是大家很信服,收入也還行,一畝地每年能提20多塊,管理3000畝地,一年掙個七八萬元不成問題。”
合作社內部另一關鍵力量是農機手。社裏與60多名農機手是鬆散管理、緊密協作的關係。農閒時農機手到周邊礦上做工掙錢,農忙時全部都回來了。機手大都是帶機入社,合作社只需要集中資金購買最先進或個人無力購買的農機即可。對農機手而言,入社也大有裨益:以前田塊分散、信息不暢,找活兒操心、作業奔波;入社後田塊成方連片,由合作社統一調配,省心又省油,作業效率提高了,效益也提升了。
除了合作社內部力往一處用、勁往一處使,合作社還注重借助外圍力量,整合上下游企業、政府部門、農技系統等各類資源,這是百信合作社得以迅速擴張的另一個原因。
當地政府部門就是土地託管的積極推動者。灤縣農業局副局長宋利説:“基層農技推廣最難的就是到達各家各戶的‘最後一公里’。以前,基層農技人員到村裏組織農技培訓,100戶農民只有30戶能到場,農藥發給農戶,教給他們藥量和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統一,物力人力財力沒少投入,效果卻不佳。現在,通過合作社,一項技術很快就能在數萬畝土地應用推廣。合作社成了農技推廣最有效的通道。”此外,很多政府補貼扶持項目,比如農機深松、高産創建、節水節肥等,一家一戶很難實施,通過合作社就可以不折不扣地落實下去。
百信合作社的運作架構,看似鬆散實則堅固,看似簡單實則蘊含了草根實踐的大智慧。構築起這層模式凝聚力的,有誠信體系的建立、優質服務的穩定供應,還有多方共贏的運作機制。
堅持“兩統一”,種什麼合作社説了算、用種用肥用藥聽合作社的,為啥?
——控制生産源頭和過程、連接加工和銷售環節,朝全産業鏈邁進,實現糧食安全、農産品質量安全和生態安全,實現農業現代化
百信合作社運作中,必須要堅持“兩個統一”。“種什麼必須統一,才能把分散的土地連成片,實現規模種植,便於機械作業。”郭秀雲説。在百信合作社託管的土地上,基本統一為小麥、玉米、花生三茬作物兩年輪作,既符合作物生長規律,減少病蟲害發生,又能保護土壤,延緩地力衰退。
“種子、農藥、化肥必須統一,才能實現標準化種植,解決困擾人們的食品安全問題。”張玉東説,“在種植源頭上把控食品安全,這是合作社成立之初就秉持的價值理念。”而這樣的理念與他們夫妻的經歷有關,從事農資銷售時,他們經常看到農民使用高劇毒農藥、過量噴灑農藥以及過量施肥,給百姓健康帶來威脅,也破壞了土壤和環境。現在他們每年拿著10萬畝耕地的農藥化肥用量,要求廠商根據需求生産配方肥或高效生物農藥,從而控制整個生産環節的質量安全。
在傅莊村的田間,記者看到農民自種的花生地受紅蜘蛛蟲災影響,出現了成片成片的黃葉。負責人裴廣超説:“一瓶殺紅蜘蛛的藥原本能打5畝地,農民自己打卻只打1畝,紅蜘蛛生在葉子背面,農民的藥壺只能噴到葉面,必須用靜電噴灑,才能滲透到葉子背面。可農民不懂,以為是藥量不足,接著加大藥量,造成農殘超標。而託管給合作社的土地,按照科學防治方法已經提前噴過藥,那時候還沒有蟲,用藥量少,且效果好,能有效降低農殘。”
在産中環節,合作社通過全程機械化和先進農業技術應用,使傳統農業生産方式發生根本性改變。在産後的加工銷售環節,郭秀雲也做出了初步探索。去年合作社註冊了“大昭農合”麵粉商標,由於小麥品質好,麵粉在市場上很受歡迎,今年18萬斤麵粉一個月零5天就銷完了。前不久,頭腦靈活的郭秀雲在清華大學讀MBA期間,動員班裏同學,眾籌了幾百萬元,啟動了高端花生油項目,目前第一茬花生已經收穫在即。另外,為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合作社投資購買了4台生物質燃料壓塊機,回收秸稈,製成燃料,已經與電廠簽訂了銷售合同。
産前,百信合作社堅持作物品種、農資供應兩個統一,為土地規模化、生産標準化奠定基礎;産中,實現了全程機械作業和科學種田;産後,向農産品加工領域延伸。土地託管服務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百信”的模式可以在異地複製嗎?據悉,百信合作社在河北的衡水、承德等地已建立了“分社”,其中衡水棗強縣規模最大,根據當地種糧大戶較多的特點,在當地一家大的麵粉加工企業的&&帶動下,以種糧大戶為分社負責人的架構已經建立起來,並迅速發展到2萬畝的土地託管規模。事實證明,百信的運行模式,結合地方不同特色稍加“馴化”,是可以在更廣的範圍內發揮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