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扶溝菜農 向靠天吃飯説再見

三農 人民日報 2015年08月05日 05:3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製圖:張芳曼

  説到傳統農業,往往難以逃脫“靠天吃飯”的命運。不過如今,“互聯網+”給傳統農業帶來了難得的重大發展機遇。“互聯網+”是如何融入傳統農業,將其各個環節打通,形成現代生態農業新模式的?記者在河南扶溝縣的調研中看到了菜農的“互聯網+”生活。

  種植:以消費為導向

  根據網上訂單、大數據來組織生産

  “近幾年通過網絡訂單,我們與鄭州、天津等地火鍋餐飲企業和辣椒醬加工企業合作,在扶溝、太康、杞縣等地種植三櫻椒17萬畝。”扶溝縣遍地紅辣椒種植合作社理事長于海軍掩飾不住興奮,“合作社年加工鮮辣椒7000多噸,2014年銷售額已達到1.1億元。”

  不同市場對辣椒的外觀和品質都有特定的要求,遍地紅辣椒種植合作社種的是調味型專用品種,種植前已通過網絡和需求單位簽訂了産銷合同,屬於訂制生産。

  “互聯網+農業”對專業合作社來説,可以讓他們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根據網上訂單、大數據掌握最新的農産品價格走勢來組織生産,對産業鏈全要素進行重組,最大限度降低産品銷售風險。

  而對此前靠天吃飯的普通農戶而言,互聯網改變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更讓他們看到了光明“錢景”。

  在汴崗鎮于營村,記者見到村民于有德將新摘的小番茄,小心翼翼地放到紙箱裏。“別人地裏的3塊錢一斤都沒人要,我的能賣5元呢。” 其中的秘訣,于有德説關鍵是訂制。

  “這是專門為城裏人訂制的,他們想要啥俺就種啥。”他指著自己的大棚告訴記者,所有的蔬菜和水果都是使用有機肥,“這就是俺的特色——有機!城裏人更關注營養和安全,也不在乎這塊兒八毛的。”

  如今,許多城裏人逐漸青睞田間地頭的瓜果蔬菜,很多以前被認為是“賣相不太好”的現在都成了寶。這些城裏人鍾愛的“有機食品”,通過網絡“私人訂制”都變成了農民腰包中的零花錢。

  汴崗鎮鎮長高傑告訴記者,農産品網絡訂制也催生了一個新群體——“新農民”,他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又熟悉網絡。“徹底走出了‘菜貴傷農,菜賤也傷農’的怪圈。”據統計,在扶溝致力於“互聯網+農業”的合作社或者蔬菜公司就有近30家,從過去的“農民生産什麼賣什麼”,轉到“消費者需要什麼就生産什麼”的模式上來。

  在根據訂單確定種植品種和規模時,扶溝縣還引進蔬菜深加工項目,成為河南蔬菜生産第一大縣。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52萬畝,蔬菜産量310萬噸,總産值46.8億元。

  管理:以科技為依託

  一個人就可以管理十多個大棚

  “以前控制大棚的溫度、濕度,需要人力打開、關閉通風口,一天要好幾次重復操作,費時費力不説,關鍵是人工操作控制溫度、濕度不精確。”在位於曹裏鄉跨李莊村的豫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賀紅軍告訴記者,自從引進了物聯網技術,就輕鬆多了。“通過電腦就能監測大棚內溫濕度,發條短信或點下鼠標,大棚就能實現自動開關放風口,自動澆水、噴灑農藥。”

  只見育苗大棚前面安裝了一個物聯網總控箱,用來控制大棚草苫、遮陽布、噴灌頭和通風口。大棚內裝的傳感器,則根據提前設定的指標,對棚內溫濕度情況進行預警。當大棚內的溫濕度過高或過低時,系統會自動發送手機短信,提醒操作人員進行通風、降溫或保暖等措施。工作人員還可以通過監控系統清晰地看到每一株作物的生長情況,離得較近的菜苗,葉子的脈絡也清晰可見。

  智慧化種植模式,將農民從“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中解放了出來,實現了對作物的精細化管理,節省了管理成本。“人工成本大大減少,一個人就可以管理10多個大棚。”賀紅軍説。

  如今,這種根本性變化正悄然發生在扶溝農民身邊。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物聯網中控平臺等互聯網新技術已經在扶溝縣農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農業看起來離互聯網比較遠,但‘互聯網+農業’的潛力非常巨大。”扶溝縣蔬菜局副局長吳保民説,譬如河南農大扶溝蔬菜研究院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對土壤、肥力、氣候等進行大數據分析,據此提供種植、施肥相關的解決方案,大大提升了生産效率。

  銷售:電子商務為支撐

  5000份微信種子紅包被各地菜農搶空

  “這些種子紅包不到半天就被哄搶一空,電子商務竟然強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扶溝縣韭菜研究所所長劉順德賣了20多年的韭菜種,今年春節期間他也跟著“潮”了一把:用微信派發“種子紅包”,6個新品種共5000份種子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贈送給全國各地菜農。

  活動過後,在網上訂購的菜農絡繹不絕。今年2月份,一名韓國客戶一次性訂購韭菜種子1.7噸,價值30多萬元。“互聯網真方便,坐著喝茶的工夫就把錢賺了。”話音未落,劉順德的手機微信、QQ提示聲接連響起。

  如今,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農戶不僅可以選購種子,還可以實時了解農業資訊和種植技術、向專家諮詢問題和遠程診斷。扶溝縣韭菜研究所通過微信、QQ、微店渠道的銷量佔了一半以上,銷售範圍也從過去僅限周邊省市擴大到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過去銷量不夠高,不是因為産品不好,而是因為信息不對稱,自産自銷輻射範圍有限,市場容量小,中間環節多,這在無形中築起了一道籬笆墻。”吳保民説,現在農産品銷售實現了“用手逛大集,省錢又省力”,拆除了“籬笆墻”,解決了農民“賣難”、市民“買貴”的問題。

  隨著蔬菜産業向現代化生産方式轉變,扶溝縣越來越多的蔬菜種植戶體會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蔬菜從業人員由5年前的3.25萬人,發展到現在的12.36萬人。

  目前,扶溝縣有機、綠色、無公害蔬菜品牌共有38個,實現了農副産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可追溯,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其中,“扶溝蔬菜”商標還被中國果菜專家委員會評為“中國果菜産業十大馳名品牌”。

  “‘互聯網+’,絕不是簡單地將農産品放到網上去賣,解決農民‘賣難’、市民‘買貴’的問題,而是更深層的變革。”扶溝縣縣長張穎波認為,通過行業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模式,構建農副産品質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務平臺,解決流通成本高、信息不對稱等行業痛點,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