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失明男子執著養蜂20餘年走上致富路

三農 大渝網 2015年07月31日 08:4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幼時意外失明,18歲承擔養家責任,執著養蜂20餘年走上致富路……近日,筆者在渝北殘聯的帶領下來到了蔣金海的養蜂場,面對面了解他的創業經歷。

  來到興隆鎮養蜂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個用薄布遮蓋起來的蜂箱,被遺漏在箱外的幾隻蜜蜂發出嗡嗡嗡的聲音。“蜜蜂是最勤快的,在春天開花時節,到處都能見到蜜蜂,覺得很好耍!”記者見到殘疾人蔣金海,説起為什麼成為養蜂人,他滿臉甜蜜。

  幼時意外失明 18歲擔起養家責任

  今年48歲的蔣金海,是渝北區兩路街道漢渝路人。“兩三歲的時候,跟幾個小孩一塊玩兒,眼睛不小心受傷,當時立即被送往就近醫院,診斷結果得知為左眼失明。”帶著一副黑色邊框眼鏡的蔣金海這樣描述自己幼時的經歷。

  18歲那年,初中沒念完就輟學的蔣金海成了渝北區長建工貿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在單位工資雖然不高,但卻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就在這樣的年紀,家人的生活開支都由他一人承擔。2002年,公司解體,所有員工都成了失業人員,蔣金海拿著工廠補貼的四萬元在渝北區渝行路擺了一個煙攤維持生計,日子過得還算將就,可生活有時候就是這樣不盡如人意,經營幾年後由於房屋拆遷煙攤無法繼續做下去。

  從小自學養蜂技術 深入農村輾轉鄉野

  在1982年,蔣金海開始嘗試自己養蜂。“當時,我老漢養了三箱蜂子,覺得很好耍,特別是在開花的時候,到處都能看到。於是就從我們老漢手上接過來自己養,養的耍。”蔣金海這樣給筆者講述。

  煙攤生意無法持續後,崇尚自由生活的蔣金海不甘願為別人打工,於是,就下決心把蜜蜂養好,加上從小又非常喜歡,如此一來,蔣金海有計劃地輾轉在各個鄉鎮,統景鎮、石坪鎮、興隆鎮……凡是有養蜂人的地方都會看到他孜孜不倦奔走求學的身影。“那個時候,我就專門找養蜂人擺龍門陣,悄悄學習他們的養蜂技術,回來自己琢磨研究。書上很多東西是學不到的,必須到農村去。”蔣金海説,只要是他到過的地方,都會去打聽當地的養蜂人,跟他們聊天,觀察蜜蜂,了解蜜蜂。

  2012年,蔣金海在興隆鎮辦起了屬於自己的養蜂場。由最初的三箱蜜蜂發展到一百多箱,年産量十余斤一箱,純收入能有7-8萬一年,供給全家老小的生活,走上了致富之路。

  老伴因火受傷攜手 15年編織“甜蜜”生活

  説到蔣金海的老伴楊興蘭,蔣金海打開了話匣子:“她是一個很好的人,雖然曾經我是離過婚有個一個孩子,認識她之後我們一起15年,和孩子關係處得非常好,比和我這個當老漢的都好。”在蔣金海眼裏,妻子就是一個賢惠顧家的女人。

  了解後得知,楊興蘭小時候因一場大火致使肢體殘疾。在親戚的撮合下,兩人很快走到了一起,相處一年之後,雙方結為夫妻,育有一個13歲的小男孩。

  “平時都不怎麼讓她幹活,就是在採蜜忙的時候,需要老伴兒來支持下。”蔣金海説。

  二十餘年執著養蜂 明年欲開網店

  談到如何會選擇興隆作為養蜂場,蔣金海説:“環境非常重要,特別是綠化面積要多,還有就是樹木要多,在興隆鎮,洋槐樹比較多,花開之時,甚是繁華。當時我考察了很多地方,興隆這邊特別適合養蜂。”

  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便是養蜂人最繁忙的時節,採花、釀蜜都在這個季節完成。因此,每到春天的2、3、4月份、秋天的9、10月份便是蔣金海最繁忙的時候,每天早上六點多起床出發去蜂場,把蜂子放出去採蜜,前期後後忙完,晚上五六點才回家。

  蔣金海説,那段時間每天檢查蜂箱是最核心的工作,仔細查看蜂箱裏是否有糖、有蜜,蜂子是否生病,生病後該如何醫治等等,像照顧小孩一樣,何況一箱上萬隻蜂子,更不能馬虎。

  “養蜂最重要的是技術,最害怕的就是蜜蜂生病,生病輕微會影響蜂蜜質量,嚴重的則導致死亡,乾旱不行、雨水太多也不行,都不利於他們生長繁殖,到現在我養蜂差不多二十餘年了,知道了它們的習性,明年打算開個網店,我將一直做下去。”蔣金海滿是幸福地説。

  當筆者問起20餘年執著養蜂是否會覺得辛苦時,蔣金海滿是爽朗:“我們一直很快樂!可以有自由的生活,加上我從小就喜歡。”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