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黑龍江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確定三大方向

三農 央廣網 2015年07月28日 08:5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7月27日消息(記者李雨楠 黑龍江臺記者高祥)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黑龍江省農業進行的新探索除了橫向調整結構——逐步擴大經濟作物、飼草飼料作物的種植面積之外,還對糧食生産進行了縱向的轉型升級,逐步擴大了綠色、無公害糧食作物面積。糧食生産,從過去的單純追求産量,逐步轉變為向質量要效益,農業結構調整縱橫結合,沒有死角。

  今年年初,農業部提出到2020年,我國農業要實現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的“兩減”目標,黑龍江率先喊出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的“三不用”原則,並在全省範圍內逐步推廣。齊齊哈爾拜泉縣探索出的“鴨稻共生”的生態種植模式,就成為黑龍江農業轉型成功的一個典範和標桿。

  在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的2200畝的鴨稻田範圍裏,人們除了可以體會著“聽取蛙聲一片”的詩意,還會看到成群的鴨群在水田間嬉戲覓食的和諧,董事長張洪利説,一畝地可以放25隻鴨子,它們的吃喝全在稻田裏解決,除草又除蟲,又為水田施加有機肥。

  張洪利:這叫大花邊,鴨子品種,野性大,吃草吃的特別多,它是一邊吃一邊玩,小草踩掉了,大草吃了。這個稻田不要看有多漂亮,長的有多齊。一放鴨子弱秧弱苗就淘汰,所以我們出來的每一顆稻苗秋天糧食品質是一致的,適者生存,人與動物與植物和諧相處。

  為了體現自己的農産品是純綠色的,鴻翔亨利米業還引進了一整套監控設備,凡是購買水稻的客戶,都可以通過手機終端或者電腦終端,直觀的看到水稻的種植過程,解決了消費者的安全顧慮。董事長張洪利:

  張洪利:我有一個終端,只要是我的VIP客戶,把監控終端發給你,這個就是為了遠程vip客戶更直觀有效了解咱們基地怎麼去種植,咱們説有機,人家不信實,所以説我讓你看,解決信任危機問題。

  雖然每畝地打出水稻量不多,但貨真價實的有機鴨稻米受到全國消費者的追捧,張洪利自豪的告訴記者,這種“鴨稻共生”的種養殖方式所獲得的收益,一畝能頂上了普通稻田十畝的效益。

  張洪利:實際上我們農民天天算賬,像我們一畝地平均在320斤左右大米,現在這個賣52一斤,一萬六千多,鴨子按25隻算,有4%死亡率,有24隻,每只鴨子産150枚蛋算,每個賣5塊錢,一年産值在一萬8千,拋去地的成本不到5千,一年鴨子的成本6千6,大概我們産出在3萬。

  如今,“鴨稻共生”的生態種植模式也逐漸被更多的農民認可接受,拜泉縣委書記秦向東説,拜泉稻鴨基地已輻射帶動周邊4萬多畝的水田,成為農戶爭相效倣的新模式,把當地的大米形象和品牌提升至一個全新高度。

  秦向東:解決量多價低的問題,趟出一條路子,起到一個領先示範作用。

  黑龍江省著名農業專家、優質水稻品種稻花香2號育種人項文秀更是對這種養殖模式讚許有加,他認為,不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的“三不用”生態種植模式,可以使整個農業生産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更能開創農民增收新途徑。

  項文秀: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就像稻花香2號似的,2009年一年就給五常稻農直接帶來的,多創社會經濟效益達到14個億。像稻田裏養鴨,頂端的有機大米,一斤60元的話,效益等於翻幾倍啊!

  目前,黑龍江加快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確定三大方向,一是要在保證糧食産能基礎上,向優質高效品種調整;二是在繼續抓好種植業的同時,向農林牧漁全面發展調整,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三是農業産業結構在發展第一産業基礎上,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調整,打造全産業鏈經濟,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提升農産品質量和增加農業效益上下功夫。

  未來農民該種什麼?怎麼種?黑龍江省農委主任王忠林明確表示,將以消費需求為導向,實現糧食生産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王忠林:調結構主要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因地制宜,遵循經濟規律,遵重自然規律,把調結構搞好。

  王忠林説,農民增收致富,單純靠種地打糧已經沒有什麼潛力可挖,就得找尋新的具有市場潛力和前景的農産品,黑龍江在這方面,前有稻花香品牌米的塑造經驗,現有大農場的天然條件,更容易實現綠色有機食品的産出和推廣。

  王忠林:黑龍江提出口號是從現在開始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減少!我們生産出敢拍胸脯的綠色有機食品,這個差距盈利空間是大的,通過我們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能打造出中國綠色有機食品産業來。

  土地減肥,提質增效,才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而黑龍江這種既保護生態環境,又能産出綠色有機食品的模式,勢必將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和機遇。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陳永昌:

  陳永昌:黑龍江大糧倉,過去單純增産保糧食安全,新定位、新思路、新責任。我們大糧倉一個是糧食多增産,數量安全,讓全國人民吃上飯,吃飽飯,保穩定;第二質量保安全,多生産綠色、有機、非轉基因食品,讓全國人民吃上放心飯,保舌尖安全,這個責任更重。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