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億多農戶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石,保護好他們的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奔頭,才能保持糧食生産好勢頭
糧食豐收是喜事,一些主産區的農民卻高興不起來,這是為啥?
前不久,河南南陽市鎮平縣王崗鄉的農民反映,今年小麥豐收後卻賣不出去。原來,王崗鄉周邊的鄉鎮糧管所不是國家收儲庫,收不了小麥。農民要賣糧,只能跑到數十公里外的糧庫去,很不方便。賣給個體糧販的話,根本賣不到好價錢。“賣糧難”愁壞了這些農民。
收購價格低,是農民高興不起來的另一個原因。湖北、安徽等地的農業部門反映,由於今年小麥收割前期雨水偏多,部分小麥品質不達標,沒辦法按托市收購政策敞開收購,導致不同程度的“賣糧難”,農戶種糧積極性受挫。據報道,安徽阜南縣70%的小麥陷入滯銷。
我國糧食連年豐收,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種不種,看農民”,這也是糧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中央連續出臺12個“一號文件”,用於“三農”的各項補貼年年增長,促進糧食和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政策體系不斷健全。正是有了這些真金白銀的舉措,才讓農民吃下“定心丸”,在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的情況下,仍然年復一年地春種夏收,默默耕耘著土地。正是這2億多的農戶,構成了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石。
糧食生産滑坡遠比增産容易得多。我國的糧食産量在2003年跌入8614億斤的低谷,2004年開始增産,用了5年的時間艱難爬坡,才重新恢復到1萬億斤以上的水平。這之後的每一次增産都來之不易。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如是,一旦“傷了心”,再恢復信心就要花上更多的工夫。搞農業的人常説一句話:“農民種不種,關鍵看價格”,只有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糧食安全。
保護農民種糧利益不受損、積極性不降低,首要一條就是把黨的各項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千方百計解決農民“賣糧”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據了解,南陽市接到農民反映的情況後,已經協調增加了幾家企業參與今年托市糧收購,初步緩解了群眾捨近求遠賣糧難問題。對於小麥因天氣原因造成損失的問題,有關部門和地方是否可以多替農民想點辦法,比如運用農業風險基金等方式適當予以補貼,最大限度保障種糧農民利益。
從長遠來看,要避免類似的“賣糧難”情形,必須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發展,拓展農業增值空間。比如打造糧食品牌,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經營,從而提高種糧效益;完善農業産業鏈,有數據表明,小麥加工成麵粉、餅乾、掛麵,每公斤能增值3—10倍;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其在新品種、新技術應用方面的示範帶動作用;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糧食品質等。
保護農民積極性,還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糧食補貼政策,提高補貼的精準性、指導性;通過農業保險制度等來健全農業的防風險機制,既防自然風險,也防市場風險;探索糧食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採取措施讓糧食生産者分享加工銷售收益。只有讓農民種糧有奔頭,才能繼續保持糧食生産好勢頭,將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