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靠勞動致富啥時候都不晚

三農 重慶日報 2015年07月23日 10:1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83歲的許定書在喂豬。

  江津區嘉平鎮月沱村83歲的老農民許定書脾氣倔,遠近皆知。44年前,他打破“槽下(平壩)不種包谷”的傳統觀念,帶領生産隊的農民在槽下的田坎上種雜交玉米,解決了鄉親們的吃飯問題。他也因此于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受到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接見。

  3年前,已過耄耋之年的他不肯相信“留在農村賺不到錢”的觀念,堅持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兒子、孫子,三代人一起養豬再“創業”。“我八十歲創業養豬,就是為了讓村民們看看。”近日,正在養豬場清洗豬捨得許定書告訴記者:“靠勞動來致富,啥時候都不晚!”

  “只要肯勞動,誰説留在農村賺不到錢?”

  嘉平鎮位於江津南部山區,人多地少。這些年,農村的年輕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家裏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許定書自己的兒子、孫子也相繼外出打工。漸漸地,村裏有了“留在農村賺不到錢”的説法。

  “只要肯勞動,誰説留在農村賺不到錢?”在農村勞動了一輩子的許定書決定在農村&&創業,來證明農村仍然有發展潛力。

  要創業就得選好項目。許定書到合江、綦江以及江津的其他鄉鎮進行了考察。在西湖鎮西泉村,他發現當地一戶養豬戶用現代方法養豬,效益不錯。

  2011年底,許定書把在外打工的大兒子、大孫子全叫回家。到西湖鎮去考察了三次後,大家都覺得項目不錯。

  2012年2月,一個投入60多萬元,佔地5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養豬場正式辦起來了。

  一年可出欄上千頭

  養豬是個苦活路。豬圈又臟又臭,清潔一圈豬舍全身要臭上一天;到了母豬産崽時,孫子許成一晚上要起來查看兩三次,生怕小豬崽有個閃失。

  辛苦還不算,老許家第一批生豬出欄時正是2012年年底,恰逢全國生豬價格下滑,當年,老許家沒賺到錢。

  “當時有人出過往飼料裏添加點‘東西’的主意,説那樣豬兒長得快、品質好。”孫子許成坦言自己曾經動過心,但許定書知道後,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並接手了“監管”飼料的活路。此後,每次買來的豬飼料,老許都要一一驗過,才準送進豬圈。


  其實,為了省錢,老許也費了不少心思。比如,建豬場的彩鋼瓦都是他親自跑到二手交易市場去買的二手貨,價格比買新的要節省1/3;前兩年豬價低迷,為節約殺豬的工錢,他讓孫子自己學技術。

  儘管自家如此儉省,但他卻大方地把豬場配套修建的沼氣池産生的有機肥無償提供給村民們用,不少村民甚至從沼氣池接了管道,將沼液、沼渣直接送達田間地頭。如今,月沱村約一半耕地用了許家的有機肥。不僅如此,許家的沼氣池還為周邊的20多戶鄰居提供了燃料。

  如今,老許家的養豬場常年存欄生豬已達200多頭,一年可出欄上千頭。今年一季度豬價回升,這也讓他有了更大的夢想:“豬場賺了錢,規模擴大了,就能帶著鄉親們一起幹了!”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