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農機大戶孫紀文的致富“寶典”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07月23日 08:4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摸爬滾打10年了,沒賺多少錢,就攢下一個農機合作社和200畝的家庭農場。”一見面,高挑、黑壯、目光炯炯有神,年近40的孫紀文,給人最強的印象就是“精幹”。

  孫紀文是山東省郯城縣泉源鄉尚寺村人,2004年以前幹著生豬販賣生意,在別人的眼裏一直是個“生意精”。放著生意不幹,卻從事農機經營,怎麼改行了?

  “那時候,村裏大多數青壯年勞力開始外出打工,留在家裏種田的主要是婦女、老人,勞動力缺乏,農活又很累,用農機種田,省力省時。”孫紀文道出了改行的初衷。他看到了農機在農村的希望,很快從農商銀行貸款1萬多元,購買了一台手扶小麥收割機和一台四輪耕地機。當年,孫紀文就收入2萬多元,不但掙回了農機設備投資,並還清了農商行的貸款。

  國家開始實行農機補貼政策後,更激發了孫紀文搞農機的熱情。“這些年,我年年都在添置新農機,農機發展太快了,群眾都喜歡先進的農機,你的農機越先進,群眾就愛使用賺錢也多。”説起自己借“機”生“財”的寶典,孫紀文黝黑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一邊從事農機服務,孫紀文一邊不斷升級農機設備,逐步由小型機具向大型機具發展,由單一品種向多種機具發展。他掐著指頭數落了一番,十年間,他購買更換了6台小麥收割機,4台播種機,3台耕地機。現在,在他的農機合作社裏,停著自家1台聯合小麥收割機和1台玉米聯合收割機,2台耕地機,3台播種機,還有旋耕耙、秸稈粉碎機等機械,都是最近兩年更換的,全是最先進的。

  “現在國家給農機補貼,缺資金農商行提供信貸,沒有後顧之憂。”購買更換這麼多農機,他對資金問題也犯愁。孫紀文是農商銀行“信用戶”,由於他的日常結算、存款等金融業務一直在農商銀行,農商銀行給他最高授信30萬元的優惠。

  孫紀文不但在農商行裏信譽高,當地群眾的口碑更好,許多農民都願意用他的農機。每年夏收時,即使他參加跨區作業,他都及時趕回家鄉為村民收麥。附近鄉鎮有出高價請他去收麥,他都不假思索地謝絕了邀請。給村民割麥、耕地,不管有錢還是沒錢,先把活兒幹完再説。有外出務工的村民,在外地給他打個電話預約服務,孫紀文總是認真地記在一個專用本子上,收完麥子、耕完地,還不忘給回個電話。“與鄉親們的感情,比錢珍貴得多,做人要講信譽,有誠信,生意才能好。”他説。

  2013年春節剛過,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孫紀文抓住機遇,發揮自家農機優勢,又從農商行貸款30萬元,承包了200畝土地,讓農機“聯合艦隊”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今年春節剛過,孫紀文聯合周邊6個農機手,成立了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踏上“合作社+基地+農商行+農戶”的産業化經營之路,為村民提供統一耕種、統一收割、統一運輸等服務。目前,合作社有社員20多戶,建立4處3000畝的示範基地。孫紀文從一個農機大戶,發展成為一個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實現了人生中的另一次成功蛻變。

  “如今,對於經營農機、家庭農場,上級補貼政策和農商行的信貸扶持力度越來越大,經營農機就更有奔頭了。”望著滿院子新型農機具,孫紀文情難自禁:“雖然不能讓我暴富,但總可以脫貧致富!”李學飛倪志剛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