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沃野傳唱致富歌

三農 內蒙古農牧業信息網 2015年07月14日 08:2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整齊劃一的現代化標準種植大棚在道路一側林立;往來的車輛將一捆捆帶著露珠的蔬菜送往千家萬戶;忙碌的人群採摘著農戶的幸福和夢想……同樣的土地,不一樣的耕作模式。巴林左旗許多村莊通過土地流轉,“轉”出了富裕,“轉”出了希望。

  巴林左旗近年來探索“土地流轉”模式,不僅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同時保留了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解決了農村“誰來種地”的難題。

  土地流轉打消了農民脫離土地的顧慮

  土地由大戶承包、經營,種什麼、怎麼種承包者説了算,合同一年一簽,農民可進城打工掙錢或守地務農,避免土地“非糧化”、“非農化”。土地流轉給專業服務組織,既節本增效,又讓農民收入大大增加。

  來到碧流臺鎮二八地村,首先看到的是金秋農副産品生産加工合作社的馬鈴薯種植基地,合作社負責人、種田能手劉廣山正在田裏察看馬鈴薯長勢。該合作社在生産經營中實現了統一種子、統一化肥、統一農藥、統一整地、統一植保、統一灌溉、統一收貨、統一分配的“八統一”規模化經營方式。

  劉廣山自2009年開始研究馬鈴薯種植技術,2014年承包了3600畝地,採用膜下及大壟高臺滴灌技術種植馬鈴薯並喜獲豐收,總産值1400萬元,純利潤400萬元。

  “土地流轉的最大優勢在於,既能規模化經營,又保留了農民的經營權。從長遠看,還為進城農戶保留了退路。”旗農牧業局局長哈斯巴根説。

  土地流轉致富了一方百姓

  零散的土地、鬆散的農戶,這是近年來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瓶頸”。巴林左旗創新發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條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新路子。原來由農戶分散經營的土地,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股份合作、轉讓等形式流轉到合作社、大戶、企業後,流轉雙方根據流轉後所經營産業的經濟效益來協商價格,既實現了土地等農業生産要素的優化配置,又增加了流轉雙方的收入。

  巴林左旗北方笤帚製品合作社建於2009年8月,位於十三敖包鎮房身村,社員24人,註冊資金144萬元,流動資金500余萬元。社員主要集中在房身、寶泉、九泉、雙龍、尖山子、太平地、開魯段等十幾個村。該合作社成立以來,採取“種植戶+經紀人+加工企業”的模式,堅持“以原苗生産基地建設為基礎,以開闢産品市場為依託,以發展加工轉化為重點,以提質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的工作方針,用發展工業的思維來謀劃笤帚苗産業,按照入社自願、退社自由、“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和“一人一票”制方式,實行自主經營和自我服務,以“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服務創新”為宗旨,堅持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理念,立足優勢,突出特色,努力打造名特優産品,通過不斷完善合作社服務功能,組建龍頭企業,使笤帚苗産業得到長足發展。

  2014年,十三敖包鎮笤帚苗種植、加工、銷售産值達2.1億元,其中笤帚苗産業人均純收入2000元,佔人均純收入的33%。笤帚苗産業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産業,形成了龍頭帶動、分戶加工、大戶帶小戶、戶戶搞加工的生産格局。

  在享受穩定土地收益的同時,更多的農民擺脫了土地的羈絆,到更廣闊的天地去尋找增收的新途徑。林東鎮土龍崗村部分勞動力把土地流轉出去,一心一意搞起運輸業、建築業等。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村民們競相砌蓋新房別墅、買小轎車,享受起真正的小康生活。

  土地流轉加速了巴林左旗農業産業化進程,吸引了更多企業、專業合作社加入效益農業、規模農業,讓巴林左旗這片土地釋放了農業生産潛力,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