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山東農作物數字化育種成功破題

三農 齊魯網 2015年07月07日 09:4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山東農業在與互聯網融合的過程中,如何加大技術推廣、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力度,從而推動現代化農業加快發展?請看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記者的調查。

  這是山東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玉米分子育種技術日前從這裡成功下地,山東農作物數字化育種就此破題。

  山東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測序中心主任步迅介紹,用分子的技術,在實驗室裏面解決大規模篩選的過程。原來需要幾萬份這樣一個組合的話,可以壓縮到幾千份甚至幾百份。

  與常規技術相比,數字化育種時間減少2到3年,成本降低30-50%。品種選育由盲目轉向目標設計,數量轉向質量,成效大幅提升。

  步迅稱,從數字化概念來講,把這個傳統育種完全是一種顛覆性的作用。然而,産業的顛覆卻並沒有改變運行經費的捉襟見肘。

  國家玉米産業體系育種崗位科學家郭慶法表示,自己運轉難度比較大,需要政府給予支持,設立基金或者是補貼,最好有政策也行。

  不僅如此,專家呼籲,要儘快進行分子育種頂層設計,形成鏈式體系,帶動點、線、面三線突破,在山東農業大學,由我國第一個省級農業數字化平臺主導的渤海糧倉已實現網上種地。200多個物聯網信息採集點,可實時將東營德州等地每塊農田的苗情墑情肥料養分等數據傳到泰安的數據中心,或農民手機上,並可自動生成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的預報預警。

  山東農業大學智慧農業實驗室主任柳平增以這個東營黃河口鎮的小麥長勢情況為例,農民一上網或者通過手機一點擊,找到他的地塊就可以看到小麥的成熟情況,連農民本人都不需要到地裏來觀看長勢。

  然而當這一平臺擴展應用領域時,數據採集卻成了難題。

  山東農業大學農業大數據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宋長青説,這些數據都放在各行各業部門手裏,往往把它鎖到保險櫃裏、放到抽屜桌裏,不能夠實現整個數據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和最優化。

  農業生産牽涉到的氣象、種養殖、國土、水利等數據難以計數,這些數據資産缺乏登記管理開放開發交易等標準制度,行業的信息割據和部門的信息孤島,就此放緩了互聯網+農業的步伐。

  山東省委黨校社會管理部教授 戚汝慶認為,數據為王是互聯網的基本特徵,“互聯網+”必須基於開放的數據、開放的接口和開放的平臺,它是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産業創新,沒有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互聯網+將寸步難行。

  專家建議,互聯網+農業科技一方面要制定技術突破路線圖,配套扶持政策,重點攻堅分子化育種,數字化作業等尖端技術,打造産業轉調引擎;同時整合全省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平臺建立開放的信息感知、智慧決策、自動控制、精準管理等農業全産業鏈數據庫,以此推動農業的千年之變。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