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6月初的青海湖畔,草原新綠,藍天倒映在青海湖面,與點綴在草地間的牛羊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誰也想不到當初大部分人極力反對的高效畜牧養殖模式如今會讓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幾年間的曲折艱辛,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一一破解,生活是越來越好了。”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的村民華青才讓回憶起近些年家裏的變遷時感慨道。
寧夏村是一個純牧業村,共89戶、419人。長期以來,寧夏村經濟發展由於受牲畜超載,草畜矛盾突出,生産經營模式單一、資源分散、技術粗放、易受市場風險左右,以及基層黨組織&&致富創業能力弱等問題的影響,致使畜牧業生産發展舉步維艱。
如何既解決草畜矛盾,又實現牧民增收?
從2009年開始,寧夏村黨支部結合本村實際,積極尋求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的結合點,依託“全省黨建示範村”和“全省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範村”的優勢,探索推行出“村黨支部+黨小組+黨建聯絡員+黨員示範戶”的管理模式,讓村黨組織書記兼任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人,將黨組織建在産業鏈上,紮實推進以“産業富民、生態利民、項目惠民、組織為民、和諧安民”的黨建“五民興牧工程”,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寧夏模式”。
華青才讓所在的剛察縣泉吉鄉寧夏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是以村為單位的合作社,共有23個聯合經營小組,11個黨員示範戶。“我們以50畝草場為一股、10隻羊為一股的入股形式,以大戶帶動小戶的方式集約經營,通過出售羔羊、淘汰母畜和羊毛增收,人均年收入能達到1.2萬多元,比2009年的4000元翻了3倍還多。”
原來一個羊單位3.8畝草場,成年畜死亡率10%、羔羊死亡率60%,母畜比例40%,生産成本逐年加大。經過村黨支部的宣傳引導,以及黨員的&&示範,近年來,牧民的思想觀念逐漸轉變,養殖方式逐漸科學化,到目前,一個羊單位5畝草場,牲畜死亡率大大降低,母畜比例更是在80%以上。科學養殖帶來的是經濟效益的提升,草場負擔減輕,生態明顯改善。“收入好了,往年這個季節漫天的沙塵也不見了。”華青才讓深有感觸地説。
寧夏村聯點幹部、泉吉鄉副鄉長楊德霖介紹道:“寧夏村的這種模式,打破了農牧民群眾‘單打獨鬥’的生産經營方式,形成抱團發展、集約搞經營的局面,收到‘基層黨組織得到加強、集約經濟得到壯大、牧民收入得到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良好效果。”
在“寧夏模式”下,這個海北“最美鄉村”2011年被評為省級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示範村及黨建工作示範村,全省優秀基層黨組織,全省“百企聯百村”活動先進村。2013年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
群眾增收,生態改善,黨群關係進一步增強,寧夏村民人人誇讚的“寧夏模式”正帶領全村百姓,凝聚團結、一心向上,走向通往幸福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