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鴨綠江畔“人參村”種出“億元戶”

三農 新華網長春 2015年07月03日 10:0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3年之內,我要讓自己的人參種到加拿大的土地上。”35歲的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鎮榆林村人參種植戶朱貴林信誓旦旦地説。在他身後半山坡下的1200多畝土地上,鱗次櫛比地排列著藍色的園參複式種植棚。作為鴨綠江畔“人參村”裏10余個“億元戶”之一,朱貴林如今正計劃在吉林、山東、北京之後,于北美地區開拓第四個種植基地。

  1988年,朱貴林開始和家人一起參與人參種植。上世紀90年代初,“下海經商”潮涌進了這座位於中國東北的縣城,使朱貴林進一步開拓了眼界、堅定了信心。經過20餘年的積累,這名“億元戶”已擁有2000多畝園參種植基地,接受採訪時甚至自嘲為“土豪”。

  像朱貴林一樣,在過去30年間從一貧如洗到資産流油的例子在集安市不勝枚舉。作為我國人參主産區,集安市每年4000噸的鮮參産量佔到全國總産量的1/8。2014年,集安市人參産業實現産值43億元。無論是林區種植的林下參,還是非林地種植的園參,集安的人參産品均已在國內佔據重要的市場份額,且已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午後的陽光穿過葉間的空隙照在林間盛開的參花上,63歲的青石鎮秋皮村書記丁永華帶著記者小心翼翼地走過這裡。他説,林下參比較嬌貴,對光照、水分等自然條件要求苛刻,種上20多年被挖掘出土後,如果須、紋、脖、蘆、體等俱全俱美,每株就能賣到1萬元到數萬元。“林下參既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精神圖騰,這裡一般不讓外人進。”他説。

  秋皮村目前有430戶村民,參與人參種植、加工、銷售的有410戶。集安市人參特産業發展中心綜合科科長丁宏偉介紹,當地人參採掘始於唐朝,人參種植始於清朝,上世紀80年代人參種植開始成為邊境村屯居民重要的致富項目。目前,集安市共有人參種植戶6660戶,人參加工企業123戶,秋皮村、榆林村等村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人參村”。

  本世紀初,受粗放的産品加工、單一的市場營銷等局限,高産的人參數量雖然給農民們帶來糧食豐收般的喜悅,卻也導致“人參賣到蘿蔔價”的挫敗感。為此,集安市相關部門和企業積極調整發展戰略,如今已實現種植、加工、商貿流通的全産業鏈開發。在一家企業的展廳內,記者看到人參加工的糖果、保健品、面膜等一系列深加工産品。

  據介紹,目前集安市已開發出238種藥品、300余種化粧品、6種食品和保健品。甚至連提取過皂苷的廢人參葉也被用於草莓種植的肥料,使“人參草莓”于2013年問世。在麻線鄉上活龍村的一處大棚內,記者品嘗到這種有點淡淡人參味的草莓,它的價格如今是每斤10元,比普通草莓高出1倍。

  “從根到莖、葉、果、花的全株開發,是政府、企業、市場給我們提供的三重保障,這為我們人參種植戶增強了信心,也為村民們進一步鋪平了致富道路。”朱貴林説。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