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甘肅民樂:一個農業大鎮的發展“經”

三農 張掖市農業局 2015年07月02日 08:4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盛夏六月,走進洪水大地,滿地碧綠。田野裏,大棚蔬菜、優質大蒜、脫毒馬鈴薯、中藥材、養殖基地……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田園畫卷。農業結構調整,讓這個傳統的農業大鎮綻放著轉型之美。

  洪水鎮地處城郊,轄27個行政村,人口3.58萬,總面積15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3萬畝,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灌溉條件好,傳統農業較為發達,是有名的農業大鎮。近年來,通過調整産業結構,農業産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顯著提高,圍繞特色農業穩鎮、商貿服務活鎮、生態文明興鎮“三鎮”建設目標,加快“菜藍子”、“肉架子”、“特色農産品”、勞務經濟四大經濟圈發展步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批批特色農産品異軍突起,走上了科學發展、協調發展之路。2014年,全鎮農業增加值達到12452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3.14億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5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465元。今日的洪水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各項事業競相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

  “菜籃子”逐步壯大。以大棚蔬菜及陸地蔬菜經營模式為示範,輻射帶動城區周邊村大力發展蔬菜産業,從增加蔬菜品種,提高菜蔬質量,實現錯季上市入手,豐富居民“菜籃子”,現已建成黃青、燒房、劉總3個大棚蔬菜專業村和湯莊、友愛等4個大棚蔬菜示範點,搭建日光溫室850座,食用菌大棚75座,建成城關、黃青等3個露地蔬菜示範基地,種植品種涉及西紅柿、黃瓜、草莓、龍椒、西葫蘆、甘藍、萵筍、娃娃菜等諸多品種,疏菜種植面積達到0.45萬畝,銷售渠道暢通,經濟效益明顯;建成劉山、吳莊2個千畝以上大蒜種植專業村,輻射帶動周圍群眾種植大蒜1畝,使全鎮蒜菜種植面積達到1.45萬畝,“菜籃子”經濟圈逐步壯大。

  “肉架子”跨步提升。以已建成養殖小區為依託,引導支持農民發展生豬育肥、肉用牛羊育肥和奶牛養殖,走規模化養殖業的路子。充分發揮城郊位置獨特,交通快捷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富集的基本區域特色和發展草畜業得天獨厚的相對優勢,盯緊居民“肉架子”,按照“建小區、帶農戶、擴規模、養販結合、育肥為主”的工作思路,鼓勵群眾發展養殖業,重點抓好養殖示範小區投畜補欄工作,確保市場“肉架子”供應不斷檔。至目前,全鎮先後建成肉豬育肥養殖、奶牛養殖、肉用牛羊育肥等標準化養殖小區33個,在山城、上柴等6個貧困村建成“前宅後圈”養殖棚200戶、940間,規模養殖戶達到2200戶,畜禽養殖總量突破20萬頭只,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40多個,種植優質飼草5000畝,形成了“産業全覆蓋,農戶大合作,規模大擴張,效益大提高”的格局,有效保證了草畜産業的跨步提升。

  特色農業強鎮富民。以“訂單”和土地流轉為依託,不斷優化農業産業結構,結合各村實際,實施“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工程,把發展特色産業作為強鎮富民的戰略工程來抓,通過土地流轉、能人帶動、大戶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打造産業基地、打響營銷品牌,培育特色種植基地20多個,除蒜菜種植基地外,還建成2.5萬畝馬鈴薯、1萬畝制種油菜、1.5萬畝中藥材等種植基地,全鎮特色種植面積達到7.8萬畝,特色種植率達81.%。全鎮發展專業合作社148個,集中流轉土地6.8萬畝,有15個村實現了整村流轉,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特色産業佈局區域化、生産規模化、要素集約化、發展品牌化的特色産業新格局,有效地領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勞務經濟效益凸顯。以能人帶動、勞務基地為依託,促使勞動力轉移,做活勞務産業。該鎮堅持就地轉移、異地輸出、自主創業“三策並舉”,的原則,鼓勵和引導經濟能人從事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五金百貨等個體私營經濟,動員失地農民和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促進二三産業快速發展。圍繞農民增收,健全組織體系,強化技能培訓,收集用工信息,暢通輸出渠道,把勞務輸出作為農民開啟致富之門的“敲門磚”。止目前,全鎮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勞務基地分別達到82家、2880戶,在外開闢勞務基地58個,成立星級勞務仲介公司2個,年均輸出勞動力1.5萬人次,可實現勞務收入2億元,佔農村經濟收入的50%以上,形成了以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為龍頭,東進西出、南北並舉、輻射全國的輸轉格局,勞務經濟撐起了農民增收的“半壁河山”。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