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海南“蜂王”傳奇人生:68歲陳昌卓仍快樂創業

三農 人民網 2015年07月01日 09:1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認準一件事就要堅持去做,把他當做一個夢想去做,這就是我堅持養蜂51年的秘訣!”

  “我把我們父子的名字都放在品牌裏了,如果品質做不好,丟的是家族的臉!”

  “現在這麼好的創業環境,不創業就浪費了,我雖然已經快70歲了,但是我還想打造自己的‘蜜蜂王國’!”

  ————陳昌卓

  從海口市區出發,沿著224國道往南走約13公里,在路的右手邊有一座獨具特色的大門,走進這座以蜂巢形狀——六邊形為主要設計風格的大門,就進入到“海南蜂王”陳昌卓的“蜜蜂王國”。

  一雙涼鞋,一件T恤,一口“海南普通話”,如果不經人介紹,記者不會把他與已經身家數千萬的“海南蜂王”聯絡起來。“雖説現在做了老闆,但我本質上還是一個老蜂農。”陳昌卓笑著説。

  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裏,陳昌卓第一個對海南養蜂方式進行改進、第一個將意蜂在海南成功規模化養殖、第一個讓海南蜂蜜享譽國際……他的人生充滿“傳奇”,他的經歷讓人感慨,他的激情讓人振奮。日前,記者走近這位“海南蜂王”,為大家講述這位年近七旬仍在創業的“年輕人”的故事。

  一本書改變一個人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964年春節後,在當時的瓊山府城新華書店,一個17歲的少年手裏握著9元3角錢,眼含淚光在這裡尋找自己的“未來”。在這個知識的海洋裏,一本《中華蜜蜂活框飼養方法》吸引了這個少年,他用了1角1分錢買下了這本書,從此改變了這個少年一生的命運,這個少年就是陳昌卓。

  1947年8月,陳昌卓出生在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美梅村,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陳昌卓的家鄉是海南有名的“羊山地區”——13000多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小丘陵山區。千百年來,由於土地中到處是火山石難以耕種,這裡的人們經濟拮據,生活窮困。然而另外一面卻是,由於這裡岩土酥黑肥沃,屬富硒土壤,孕育了1000多種熱帶植物,野生荔枝、龍眼等各種果樹雜木野草也爭相紮根生長。富足的陽光、充沛的雨量與溫和的氣候使這片山區四季花香,形成蜜蜂生存繁殖的天堂。

  陳昌卓和蜜蜂最早“結緣”是因為父親。早在1929年,他的父親陳裏雲就開始尋找野蜂放在自家的荔枝林和柑桔園中築起200多個石窟訓養。同時開始收購野生蜂蜜肩挑到海口市走街串巷叫賣。陳昌卓從七八歲開始就跟著父親進山找蜂採蜜,但那個時候僅僅是“為了玩”。

  1963年,16歲的陳昌卓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時的瓊山中學的高中,因為是班上的“尖子生”,在老師的鼓勵下,“作家”、“科學家”都成為了他嚮往的職業,希望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國家做貢獻。然而,殘酷的現實打碎了這個優秀少年的夢想——因為家裏經濟困難,陳昌卓高一下學期的學雜費沒有著落。

  為了在求學的道路上繼續前行,陳昌卓和為了他上學而輟學的姐姐一道,利用寒假進山砍柴,以每百斤6角錢的價格賣給供銷社。一個多月後,面對著13元5角的學雜費,手握砍柴賺來的9元錢的陳昌卓留下了眼淚。

  “難道只能回家種地當農民嗎?不!我不甘心!”懷著對“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任,對未來的憧憬,陳昌卓走進了府城新華書店,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牛刀小試 “甜蜜産業”讓少年初嘗“甜頭”

  “我的父輩是養蜂人,家養有蜜蜂,家鄉是四季水果之鄉,四季百花爭艷,有養蜂的有利條件;況且書中又説:通過蜜蜂的授粉,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産量和質量,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養蜂不佔地、不佔勞動力,是投資少、見效快、利國利民的‘空中産業’。蜂産品是寶貴的中藥材,又是營養豐富的保健食品,蜂蠟是重要的醫學和工業原料,可以出口創匯,市場廣闊。”經過認真的研讀,陳昌卓認為自己所具備的條件適合養蜂。“幹!認準了,就開始!”他立了大幹養蜂業的志向。

  當時陳昌卓的家鄉也有人養蜂,但那時候的“籠式養蜂”一年只能收一次蜜,産量極低。憑藉自己的那本《中華蜜蜂活框飼養方法》及一定的知識基礎,陳昌卓開始利用自家的37群蜜蜂進行“活框式養蜂”的改良試驗。

  “那時候是自己砍木材,鋸木板,做活框。”陳昌卓説,經過自己改良的“活框式養蜂”讓每箱蜂每年的採蜜次數提高到十五六次,相比傳統的“籠式養蜂”,蜂蜜的産量一下子提高了十余倍。

  嘗到甜頭的陳昌卓開始有了“野心”,他想擴大自己的養蜂規模,就開始跟著表哥陳昌祿進山,根據蜜蜂的糞便和風向尋找野蜜蜂。“那時候進山很苦,都沒有路,但是我急於想擴大規模,所以那些苦都不算什麼。”陳昌卓説,當時找到野蜜蜂之後,表哥拿野蜂蜜去賣,而他則將野蜜蜂帶回家馴養。

  “那時候掙了一些錢,8毛錢一斤的蜂蜜賣給供銷社,一年可以賺兩三百元,這在當時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陳昌卓説,在隨後的幾年時間中,他逐漸摸索出一套“活框式養蜂”的經驗,而自己養蜂的規模也在逐步擴大。但是因為當時政策的原因,陳昌卓的養蜂場“藏”在深山之中,地點只有自己知道,周邊的人雖然知道陳昌卓在養蜂,但是對於養蜂場的具體位置、規模都不太清楚,只知道他因為養蜂“賺錢了”。

  1970年前後,利用養蜂賺的錢,陳昌卓買了一輛二手的自行車,這在當時算是“奢侈品”。

  “那時候苦啊,養蜂和賣蜂蜜都只能偷偷摸摸的幹。”1972年前後,因為當時政策抓得緊,陳昌卓利用自己的智慧在生産隊爭取到了放牛的工作,每天早上他把牛趕進山裏讓牛自己吃草,然後就趁著這個空隙進山“照料”他的蜜蜂。“每天淩晨4點多就騎著自行車用瓦罐裝著蜂蜜,再在上面偽裝上牛草,趕到海口偷偷賣蜂蜜,等到天亮時再趕回生産隊放牛、偷偷照顧蜜蜂。”陳昌卓説,那段時間雖然辛苦,但自己卻樂在其中。

  蜂場被抄 養蜂少年“蜂夢”仍在

  該來的總會來,噩夢終究是到來了。

  1976年4月6日,這個陳昌卓永遠忘不了的日子。那一天,永興公社的民兵帶著槍來到山裏,將陳昌卓經營多年的養蜂場查抄,300多箱蜜蜂被充公,而陳昌卓和弟弟也因為是“走資派”被拉到永興公社的萬人大會上進行批鬥。

  根據清算,多年來陳昌卓和弟弟養蜂共計收入達1200多元,因此,兄弟倆被責令進行為期15天的勞動改造,同時,他們居住的房屋也被查封了。

  “那時候我和弟弟只能住在村口的破廟,那裏還是村裏的文化中心,每天淩晨大家學習結束後我們才能拿著鋪蓋捲進去睡覺,而在天亮前就要起床去參加勞動。”陳昌卓説,雖然那段時間自己受到了身體和精神上極大的打擊,但他的“養蜂夢”卻一直在堅持。

  隨後,陳昌卓被派去參加松濤水庫的建設,在此期間,趁著繁重勞動的空隙,他依舊在做著自己的“養蜂夢”,在野外尋找野蜜蜂,他堅信自己可以“東山再起”。

  趁著“春風” 養蜂人過起了“遊牧”生活

  1979年,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瓊島,陳昌卓被“平反”了。

  拿到因被批鬥獲賠的300元錢,陳昌卓想繼續自己的“養蜂夢”。天不負人,他又找到了一條新路子。

  “那天我拉木材到海口去賣,在一個供銷社門口碰到了前來這裡推銷蜂蜜的廣西合浦縣農科所的養蜂人員。”這是陳昌卓生平第一次見到意大利蜂(以下簡稱“意蜂”)所産的蜂蜜。當他得知意蜂蜂蜜産量更高的消息後,一個澎湃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去廣西學習養意蜂!

  當年的10月,陳昌卓懷揣300元,渡過瓊州海峽來到廣西合浦縣,開始了自己學習養蜂的生涯,真正開始以“蜂農”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那時候我花了大約200元買了5箱意蜂,開始跟著師傅們學習養意蜂的技術,跑遍了大江南北。”在講述這段經歷時,陳昌卓陷入了回憶之中,講述了蜂農的艱苦生活。

  有一次,陳昌卓跟著師傅們從廣西一路北上,途徑湖南、河北等地一直到小興安嶺,想去採那裏的花蜜。經過一路的長途跋涉,到達小興安嶺時已經夜幕降臨,他們花費大量精力將300箱蜂卸下車安頓好已經是淩晨時分。

  第二天一早,才發現放置蜂箱的地方在一處軍事基地附近。此時,他們只能再次搬遷,在加上當地的氣候條件異常,在那裏已經無法採到花蜜,他們只能將蜂箱再次裝車,空手而歸。“那次折騰了兩天一夜沒有合眼,也沒有吃飯,馬上又趕上了南下的火車,來到河北採蜜。”陳昌卓説,那時候自己年輕力壯,一個人可以扛300斤重的東西如履平地,而養蜂人一般只能住在野外,跟著花期跑,風餐露宿是生活常態。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80年。在此期間,陳昌卓學到了養意蜂的各種知識,已經逐漸成長為一名“資深蜂農”。

  而養意蜂的成績也讓他驚訝不已:1980年2月底春節過後,他把意蜂放回海南採荔枝、龍眼花蜜時,一個花期短短的30多天,競打了13次蜜。他的15群意大利蜂共采收蜂蜜600多斤,這與當時還養著的100多群中蜂的産量差不多!奇跡讓他明白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也讓他更加相信科學,相信先進的生産技術帶來的無窮的財富。

  1980年5月,陳昌卓把蜂拉往海口演丰采紅樹林花時,把中蜂全部賣掉,又與親戚借了一些錢,再購進55群意大利蜂。經過紅樹林花期、福山小葉桉和儋州馬璜嶺小葉桉花期後,他的意大利蜂群己發展到150多群。

  一顆“不滿足”的心 讓養蜂人不斷前行

  時間來到1984年,陳昌卓帶著他的“空中部隊”輾轉瓊山、澄邁、儋州、白沙、瓊中、萬寧、文昌等地,不斷擴大自己的養蜂規模。因為意蜂易管理、繁殖力好、抗病力強、高産等特點,不少鄉親們也開始跟著他加入到“養蜂大軍”中。在他的帶動下,當年,僅永興、石山兩個鄰近公社的養意蜂專業戶己有25戶。

  那一年,永興公社評選出第一批“萬元戶”,陳昌卓名列其中,但榮譽的背後是他們艱辛的付出。陳昌卓説,自己弟弟的腿到現在都有些殘疾,這就是當年在演豐紅樹林採蜜時,車輛側翻導致的。

  蜂養多了,産量高了,銷路就成了問題。怎麼辦?在當時永興公社書記王柯毅建議陳昌卓成立養蜂聯合體,把産品包裝起來賣。

  這個“金點子”讓陳昌卓醍醐灌頂。當時,他馬上聯合25戶蜂農成立了“瓊山縣永興意大利養蜂場”,在工商局註冊登記。名正言順後,他們生産的蜂蜜也很快被銷售出去了。1986年初,他們的“瓊山縣永興意大利養蜂場”己經擁有近三千群意大利蜂。這也是陳昌卓人生第一次從“蜂農”轉變為“老闆”。

  事業的發展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此時,“老蜂農”又遇到了“新問題”。

  當時,國內“健康産業”興起,海口制藥廠等“老主顧”已經不滿足於在陳昌卓這裡收購蜂蜜,更需要“蜂王漿”等原料製作新産品。

  “那時候我就趕緊到郵電局去查,發了很多電報,才找到浙江的一家企業有蜂王漿生産。”隨後,陳昌卓馬不停蹄的趕到浙江,想方設法“搞”回來一批蜂王漿,一筆就賺了5萬元。

  這筆“橫財”讓陳昌卓意識到,必須進行改變,提高産品的品質和科技含量。

  1986年9月,他再次獨自來到浙江省蕭山農業局養蜂生産合作社拜師學藝。當時由於那裏的氣候漸冷,蜂群差不多停止生産。他就向對方介紹海南四季如春、花蜜流香的生態環境,要求共同合作,在海南發展蜂業生産。

  這個建議得到了對方的積極回應,經過懇談,雙方同意由蕭山方面出技術人員,陳昌卓出360多箱意蜂,共同組建“海南蕭瓊聯合實驗蜂場”,以生産蜂皇漿、蜂花粉為主。

  當年12月,“海南蕭瓊聯合實驗蜂場”在當時的瓊山工商局註冊成立,蕭山方面也派來3個技術人員,在海南島率先成功生産出蜂皇漿,填補了海南生産蜂王漿的空白。

  然而,正當養蜂産業蒸蒸日上的時候,蕭山方面和陳昌卓在發展前景上産生分歧:蕭山方面希望做一些房地産等貿易産業,但陳昌卓還是希望做養蜂的老本行。最終,雙方鬧到“分家”的地步,陳昌卓帶著600多箱蜂和一台農用汽車繼續自己的養蜂事業。

  一波三折!養蜂人的艱難創業路

  雖然蕭山方面撤走了技術員,但此時善於學習的陳昌卓自己已經變成了“技術員”,並且還培養出了自己的技術骨幹,養蜂事業仍在進一步擴大。

  當時,已到不惑之年的陳昌卓仍不滿足於現狀,想要繼續擴大生産規模,提高産品品質。

  1990年,為了獲得蜂産品的檢測、加工技術和設備,陳昌卓通過上海市荔灣區科委牽線,自己坐火車到上海,與上海市中南制藥設備有限公司和上海市中南塗料有限公司洽談,由上海兩方出設備、技術和技術人員,他出養蜂場、蜂産品生産場地,共同組建“海南省瓊山卓津蜂業開發有限公司”。1991年3月,上海方面設備和技術人員到瓊進行設備安裝與人員培訓。為了養蜂,陳昌卓全家搬出去另外租房住,利用自家的房屋做廠房。

  然而,事業再次遇到危機。1991年底,設備剛安裝試産完畢,一個夾層鍋由於安全閥壓力原因,發生爆裂。上海方面提出回去找原因換設備,結果再沒有人來。後來他到上海,對方提出上海浦東大建設在即,公司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上海,海南的事由陳昌卓自己處理,設備及所投入的東西全部送紿他。

  合作夥伴又撤出了,留在陳昌卓面前的是一個龐大的蜂場和剛剛“認識”的設備儀器,他頓時感到“壓力山大”。此時,陳昌卓在內心作出了自己的分析:雖然有壓力,但他仍有改革開放的“天時”、海南生態環境的“地利”,剩下的只是“人和”的問題,他下定決心,再大的因難也要克服,一定要將這個利國利民的甜蜜事業進行到底!

  為了做好自己的“甜蜜事業”,陳昌卓夜以繼日的苦心鑽研,短時間內又拉起了一支隊伍,他組織人員進行科技攻關,堅守質量至上的理念,最終將“卓津”的品牌做出影響力。

  壯心不已!老蜂農的創業之路仍在繼續

  “‘卓津’這個品牌包含了我和我兒子的名字,我把家族的名譽都放在品牌裏了,就一定要把品質做好,不然敗壞的是我整個家族的名譽。”陳昌卓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昌卓的“甜蜜産業”在1993年迎來了轉捩點。

  這一年,第33屆世界養蜂大會和國際蜂業博覽會在北京召開,因為産品品質卓越,卓津蜂蜜作為海南省養蜂屆的代表參會。通過與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蜂業界朋友交流後,陳昌卓更加堅定了築造自己“蜜蜂王國”的決心。

  通過這次大會,陳昌卓意識到養蜂産業的巨大前景,讓他擁有了“國際視野”。回來後的陳昌卓繼續全身心投入到養蜂事業中,由於對事業的執著拼搏,1997年他開發出野蜂巢蜜産品,2000年他開發出了水溶蜂膠産品。

  2001年,第六屆國際蜂療保健品博覽會在韓國召開,“卓津品牌”一炮打響,一舉斬獲兩個金獎和一個銀獎,一下子讓這個海南品牌蜚聲國際。當年,卓津蜂産品還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評為名牌産品。這些榮譽也讓陳昌卓成為了養蜂界的“名人”。

  在此期間,陳昌卓先後接待了加拿大、美國、英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養蜂學者、蜂業愛好者和遊客。

  目前,陳昌卓一手創辦的海南卓津蜂業有限公司,已經發展得有聲有色。公司現有員工85名,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員、技術顧問13名(研究員二名、副研究員一名、博導一名、派往英國曼特斯特大學深造的研究生一名)。企業經營採取“公司+農戶”的生産方式運作,目前與7個農民養蜂專業合作社聯營,共擁有生産蜂群9620多群(中華蜜蜂1830群、意大利蜂7790多群),年生産蜂産品480多噸,年産值1500多萬元。

  在自己發展的同時,陳昌卓沒有忘記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

  近年來,陳昌卓為秀英區和全省各地農民開辦養蜂技術培訓班35期,學員1760多人次。同時,為海口市林業局的林下養蜂産業供應中蜂種苗9000多群;意大利蜂種苗2311群;蜂箱10000多個;搖蜜機、噴煙器、移蟲針和各種養蜂用具、蜂藥共計20000多件。

  在先進的養蜂科學技術推動下,秀英區的養蜂産業得到了飛躍發展。蜂群總數從2009年前的4600多群發展到了20520多群,蜂業年總收入達5000多萬元(包括蜂産品加工)。蜂群總數比2009年增加了五倍多;蜂業總産值增加近17倍;養蜂農民新增收入1270多萬元;平均每戶農民新增收入14000多元。

  “我現在還要再繼續打造我的‘蜜蜂王國’。”日前,已年近七旬的陳昌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自己仍有著一個“創業夢”,那就是打造自己的“蜜蜂王國”——一個集養蜂培訓示範、蜜蜂文化博覽、産品加工和旅遊購物為一體的農業生産觀光園。

  “現在規劃已經有了,我們正在實施,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個‘蜜蜂王國’就可以跟大家見面!”陳昌卓信心滿滿的説。

  現在,年近七旬的陳昌卓仍然帶著他那顆“年輕”的心走在創業的路上。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