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小龍蝦常見的疾病可分為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與固著類纖毛蟲病等。
白斑綜合症
病原 白斑綜合症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WSSV為有囊膜的桿狀病毒。
主要症狀該病發病急,死亡率高。蝦患病初期停止攝食,隨後有瀕死蝦在池塘邊的水面上游動,其表皮具圓形的白色顆粒或白斑。
注意事項①外界環境應激如高pH或細菌病也可能導致蝦甲殼上出現白斑;②確診患病毒病時不得使用強刺激性藥物;③飼養活動應以避免小龍蝦産生應激為原則。
固著類纖毛蟲病
病原由聚縮蟲、累枝蟲、鐘形蟲等固著類纖毛蟲寄生引起。
主要症狀患病蝦行動遲緩,食欲下降,乃至停食。固著類纖毛蟲在蝦體大量寄生後,肉眼即可看見一層灰白色、淺綠色的絨毛狀物,全身粘滿污物,妨礙蝦的活動、攝食、脫殼,影響蝦的生長。患病嚴重時,會影響克氏原螯蝦的呼吸而造成大量死亡。固著類纖毛蟲常寄生於克氏原螯蝦的體表、附肢、鰓等處。
固著類纖毛蟲常與絲狀藻類或其它原生動物共存,在蟲體之間還粘附一些單細胞藻類、有機碎屑和污泥等,從而使寄生部位發生色澤變化,如變為黑色俗稱為“黑鰓”,這與鰓部附著的污物顏色有關。
注意事項①克氏原螯蝦脫殼期間禁止使用藥物全池潑灑;②如克氏原螯蝦體表有大量的絲狀藻類附著時,可在用“硫酸鋅粉”全池潑灑前,先用一次“苯扎溴銨溶液”全池潑灑;③為預防細菌性疾病感染,建議在潑灑“硫酸鋅粉”後全池潑灑1次“底立爽”或“中博高”。
偷死症
主要症狀表現為小龍蝦爬于岸邊、活動遲緩、螯足無力、停止攝食等,俗稱為“偷死”。
病原據報道,該病的病原有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弗氏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freundii)等。
主要症狀副溶血弧菌引起的主要症狀為:病蝦螯足無力,行動遲緩,甲殼外觀無白斑也無其它症狀,病程發展快,幾天內即大量死亡。解剖可見肝胰臟腫大,顔色變深,甚至壞死;空胃,腸有擁堵、顔色分節現象。
弗氏檸檬酸桿菌引起的主要症狀為:病蝦不攝食,螯足無力,行動遲緩,應激能力較弱;部分個體體表變黑,甲殼內壁無白斑及其他明顯症狀;解剖可見肝胰臟顔色淡黃,腸道內無食。
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主要症狀為:開始發病時,病蝦螯足無力,行動遲緩,甲殼內壁無白斑及其他明顯症狀;解剖可見肝胰臟腫大,腸道內無食。發病初期死亡率不高,死亡數量逐漸提高,高峰期死亡率高達40%。
注意事項①該病多發生在5月左右,也常與固著類纖毛蟲病併發;②副溶血弧菌引起的小龍蝦患病其主要原因是投喂冰鮮海水雜魚;③治愈後,為防止病情反復,建議全池潑灑藥物以改良水質和底質。
鰲蝦瘟
病原絲囊黴菌屬的變形藻絲囊霉(Aphanomycesastaci),又稱龍蝦瘟疫真菌。主要症狀鰲蝦瘟(Crayfishplague)是危害小龍蝦的高度傳染病,實驗條件下可感染中華絨螯蟹。患鰲蝦瘟的病蝦主要表現為失去正常的厭光性,如白天在開闊水域可見到病蝦,有些運動完全失調,背朝下且不易糾正其姿態。臨床表現,患病鰲蝦在薄表皮透明區域下面的局部肌肉組織,特別是前腹部和足關節處初期會變白,並經常伴隨局部的褐色黑化,這是最常見的症狀。
注意事項治療時或治愈後須注意使用氧化類改水劑等消除養殖水體的有機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