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核心提示
他是一名在校的大一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創業,開啟了與眾不同的創業之路;他拒絕了百萬元的融資,夢想能早日開發出苜蓿新品種;他説農業不是賺快錢,環保和帶動家鄉農民致富一樣重要。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張之洞班”2014級學生張振華最近格外忙碌。今年年初,他剛剛成立了內蒙古華蒙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正式開啟了自己一邊讀書,一邊種草創業的歷程。目前,他種植的3000畝紫花苜蓿長勢良好,今年8月之前,他還準備再種5000畝苜蓿。
牧草是畜牧業的源頭,紫花苜蓿營養豐富,有“牧草之王”的稱號,既能提供高品質蛋白,還具有再生性強保持水土的功能。張振華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創業項目呢?“我從小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榆林鎮潮岱村,我生在草原,長在草原,我就是想踏踏實實為草原做一些事情。”張振華對記者説。
上央視創業節目獲融資百萬
3月12日,張振華收到了央視“創業英雄匯”發來“英雄帖”,邀請他兩天后到北京介紹創業項目。經打聽後張振華得知,節目組每期會收到很多項目申請,僅兩百餘個能獲得面試機會,其中只有15個能留下來錄製節目,去北京到底值不值?創業和學業如何均衡?這讓張振華猶豫不決。
來自華中農大植科院副書記魏友伯的鼓勵,堅定了張振華去試一試的信心。學院還特邀豆科作物專家、博士生導師趙劍教授作為張振華的技術顧問和指導老師,並派輔導員陳志強和他一同踏上了北京尋夢之旅。
“在北京欄目組面試那段時間,過得很緊張,壓力問答、項目路演,連續一週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項目終於通過了!”張振華回憶説,“在錄製現場,不少央視工作人員和投資人都對他帶來的苜蓿項目既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又能實現防風固沙的環保功能很感興趣。”
“從環境保護、生態農業到大學生回村創業用所學知識帶動農業增收農民致富,張振華在舞臺上侃侃而談,敢想敢做,用執著打動了投資人。”華中農大植科院輔導員陳志強告訴記者,最終,張振華獲得了100萬元融資,在現場,與投資方簽訂了意向性合同。
農業需要有夢想的青年人
“農業要想效益好,必須走規模化的路子,種草也是一樣,需要大規模流轉土地,購置機械化設備,一台進口大型收割機就要上百萬。”缺少資金是張振華創業時碰到的最大問題。但是,經過認真考慮,他不僅沒有要投資方的100萬元融資,甚至對投資方擬追投的3000萬元都不為動心。“投資方希望實現對公司的完全控制,我和團隊商量後,決定要做自己的企業,最後放棄了和他們的合作。”張振華説。
上了創業節目後,也有不少風投主動聯絡上他,張振華認為,農業並不是賺快錢的項目,在家鄉創業,盈利不是唯一目的,環保和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同樣重要。他希望能得到政府支持。
高考超出重點線58分的張振華本來在填報志願時有更多選擇。“家人最開始對於我選農業大學是反對的。”張振華説,他從小在農村跟著父母種田放牛,深知務農的辛苦。因此,剛開始並不支持他學農。
長大後,隨著讀書越來越多,張振華開始思考,一方面過度放牧使草原破壞嚴重,另一方面安全健康的牛奶需要高品質牧草來保障,劉永好、王文彪等企業家故事是他研究和崇拜的對象。“做農業和環保都會有不錯的收益,農業農村需要有夢想的年青人不斷進來改變。”張振華説。
創業和學業要兼得
“提高牧草品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乳品行業的質量安全問題。”趙劍教授認為,國內高檔牧草依賴進口,紫花苜蓿等天然牧草飼料的國內市場需求肯定會越來越大,張振華選擇這個創業項目,方向是對的。
目前,張振華的主要創業基地在內蒙古老家,那裏土地廣闊,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周邊牧場較多,目標客戶集中,適宜開展訂單種植。他的父親拿出畢生積蓄,全力支持兒子放飛夢想。張振華希望能開發推廣出適合我國西北部鹽鹼地種植的紫花苜蓿優質品種,幫助農民致富,改善當地環境,同時改變牧草種子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五一”前後,張振華先後與內蒙古當地政府相關領導、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等專家取得聯絡。“目前有一個3萬畝國有林場土地流轉的好機會,適合套種苜蓿。”張振華笑著説,“農業大學的創業者做農業項目,自然要體現技術含量,苜蓿品種一定要選好了。”
作為大一學生,張振華又創業又上學,如何才能兼得?記者在華中農大採訪張振華時,他正在認真復習備考:“老師們給予了很多幫助,既要創業,又要確保考試過關。”“學生的第一要務是讀書,但創業和學業也並不完全矛盾,只要協調好,社會實踐也是大學生學習的途徑和方法,而讀書是為了讓創業走得更遠定位更高。”華中農大植科院黨委書記朱正寧對記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