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羅豆農場“鴨司令”的致富路

三農 人民網 2015年06月19日 09:1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英雄不問出處。在現代創業板中,天天都有各種驚訝出現。像他,祖輩無人養鴨,年年飼養近萬隻蛋鴨,鴨蛋被海口多家酒摟和兩個農貿市場的小販包銷。他就是羅豆農場無人不知曉的符全升,還有個綽名叫“鴨司令”。

  符全升走上養魚養鴨的致富之路,其經歷令人心酸,而過程和結果又是令人佩服的。

  1998年,他初中畢業以優異成績考上文昌中學,並且學習成績一直是年級前20名,眼看再讀一年就進入象牙塔,誰知,家中的頂梁柱他的父親卻不幸患了絕症,一個好端端的家庭突然崩塌了。為賺錢給父親治病,他毅然放棄學業去深圳打工。儘管他生活節省得不能再節省,每月2100多元工資月月寄回1500元,還是無法挽留住父親的生命。從此,家庭重擔就輪落在他身上。為賺錢養家和創出一片天地,他看村前那囗約20多畝水塘一直閒著,就決意承包下來養魚。

  理想與現實雖然是同道,但要實現,總得經過或多或少的磨難,況且那時他對養殖是白紙一張,無技術也無經驗。第一年他放養3000多元羅非魚魚苗,因魚密度過大,幾個月後,水面上天天漂浮著大量死魚,當時,他還認為是魚患了疫病。

  吃一塹長一智,經失敗後,他終於從書本中找出原因,第二年吸取教訓清淤曬塘後繼續養。成功了,他當年出售鮮魚收入13萬元,扣除成本和租金,凈賺6萬元。

  聰明人總有超強的洞察能力和與眾不同的經營方式。在養殖中,他發現羅非魚繁殖能力超強,而出生的小魚因近親生長較慢,為及時清除塘裏的小魚和不影響其它魚正常生長,他又決定養鴨。當年放養300隻鴨,僅出售鴨蛋就收入10000多元。因此,在他腦海裏很快萌生養蛋鴨的想法,至第三年就發展到2000多只。

  鴨吃小魚,魚又吃鴨糞,這種互惠互利的産業鏈使他養鴨養魚節省不少成本。因而,他的盤算也越來越大膽,幹勁也越來越足。為快速擴展規模,他挖了3口魚塘,同時又承包他人2口魚塘,從此年年飼養近萬隻蛋鴨,幾十畝羅非魚。

  海無波浪不壯麗,人不曲折難成才。所有成功人士都曾遭遇各種波折,並不斷地克服才獲得成功。他也不例外,蛋鴨養多了,蛋的銷售又出現新的問題,一天幾千個鴨蛋,如何銷售出去,開始確讓他感到頭疼。但他堅信天無絕人之路,回想在深圳打工時天天背著廠裏的新産品地推銷,他矛塞頓開,於是,也按其作法並通過各種人脈到海口去求餐飲老販,甚至説服老販來到他的鴨場。當他們親眼目睹鴨場的環境,鴨的食物,特別是聽了村民們七口八舌介紹他家的不幸和他的做人為人時,無不被打動,紛紛與他簽訂了銷售合同。

  在瓊北,養蛋鴨者不計其數,大家都是按傳統養法,就拿著竹桿趕著鴨到處去尋食,一個人最多只能養二三百隻。而符全升是把鴨用網圍著圈養,每群鴨擁有一口魚塘一片清爽的棲息地和一個鴨蓬,近幾年,夫妻倆人年最少養有蛋鴨8000多只。早上起來,他夫婦騎著摩托車去放鴨、喂鴨和撿鴨蛋,又一起到羅豆集市去吃早歺,順便買回肉菜。三天開車送一次鴨蛋,又順便買回鴨飼料稻穀。

  聽符傳升講養鴨經廷有趣味。他説,訓化動物的口令必須簡單明了,就象戰時指揮員發出“衝鋒”或“撤退”的口令一樣,不易誤聽誤傳。鴨的智力有限,口令最好是一個字反復叫,如給鴨喂食時,他的口令是“啦啦啦”, 鴨聽到叫聲,都飛似遊了過來。天快晚了,叫鴨回蓬,他的口令是“來來來”, 除個別鴨外,大都快速回篷休息。鴨怕熱,鴨逢建設要四面通風,塘壩四週和棲息地要種些樹。鴨喜歡在鬆軟的地上或草上産蛋,蓬裏就得鋪上細沙等。因此,他養的鴨從不患病,産蛋率也高,天産蛋都在7000個以上。

  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符傳升的成功,不但成為名副其實的“鴨司令”, 還是當地一富有人家。有人給他算一筆賬,從2008年開始,他家年凈收入最少30萬元。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