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付偉
如今,廣東省新豐縣馬頭鎮秀田村已是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由一道道“小菜”拼成的“旅遊套餐”,其“香味”早已遠播珠三角及周邊縣市,帶給秀田村民的,則是遊客如織的人氣爆棚和村民賺得盆滿缽滿之後的笑逐顏開。
而就在兩年前,秀田村的美景還鮮為人知。直到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組2013年到來後,將村莊從頭到腳進行一番“梳洗打扮”,秀田村的旅遊資源才從沉睡中甦醒過來。
面貌之變
秀田村中有一棵樹齡400多年的古樹。廣東省委辦公廳幫扶工作組進駐後,一眼就相中了這棵古樹,並將其作為盤活秀田村發展格局的一顆關鍵棋子。在幫扶工作組的支持下,秀田村對古樹周邊環境進行重新規劃改造,修建了涼亭等休閒設施,並最終延展為一座佔地面積可觀、功能齊全的古樹公園。同時,幫扶工作組鼓勵村民以古樹公園為圓心在周邊地區搞起了“農家樂”,用傳統客家美味將更多外來遊客留在秀田。幫扶組還積極內引外聯,讓村集體和當地一家知名餐飲企業成功牽手,共同投資建設古樹農莊,打造以古樹文化為中心的旅遊休閒一條龍産業鏈條。
“當然,秀田村的旅遊大業不能只靠一棵樹來支撐。”廣東省委辦公廳副巡視員韋龍拿出手機,將他在秀田村的隨手所拍一張張展示給記者看。
人流車流,給秀田村帶來的是物流財流。2015年春節期間,僅停車費一項,便産生收益2000元。村中特産豆腐花此前少人問津,現在一到旅遊旺季,一碗豆花可以賣到3~5元。“一個檔口每天收入在2000元以上。”關勳強説。
好消息還在不斷傳來。幾公里外,一條通往廣州的高速公路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竣工之後,與客源地空間距離的縮小,會讓秀田村休閒旅遊品牌變得更加炙手可熱。
許多村民不由感嘆:“生活幾十年的村子原來竟是這樣一塊寶地。”而在韋龍看來,窮村之窮,原因其實大同小異,“很多地方並非沒有資源,而是沒有將資源統起來、送出去。”
産業之變
“靠智慧搞幫扶,向管理要效益。”這是廣東省委辦公廳幫扶組在工作中總結出的“十二字箴言”。“扶貧工作不是搞‘錢海’戰術,越多越好,而是把錢投到最需要的地方,以最小的成本産出最高的效益。”關勳強向記者解釋道。
如果説建設古樹公園旨在打造秀田村的旅遊品牌,那麼一場楊梅擴種運動,目的則在於塑造秀田村的經濟品牌。駐村幫扶組著眼長遠,協助村裏成立了楊梅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集中150畝山地種植楊梅,並向村民發放5000多株苗,帶動每家每戶一起種。按照成熟期每株60~100斤的産量、2014年每斤12元的價格計算,3年後搖曳在楊梅樹枝頭的,將是帶給楊梅村集體和村民的360~600萬元收入。“這兩年楊梅行情看好,今年已經漲到了15元/斤。”韋龍説。
在幫扶工作組的推動下,蓮藕種植産業在秀田村也已經形成相當規模。2013年,蓮藕銷量超過2萬斤。“用秀田村的蓮藕煲的湯清香可口,藕片香甜不粉。”面對記者,韋龍不失時機做起了“推銷員”。他還告訴記者,幫扶組目前正在推廣藕魚混養的生産模式,“經濟效益會進一步提高。”
産業發展注入的強勁動力,撐起的是秀田村經濟高地的迅速隆起。201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2年的2.36萬元增加到10.7萬元,全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的4408元增加到9800元,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的2800元增加到6500元。
風氣之變
按照關勳強的説法,在幫扶工作組到來之初,相對於經濟發展方面的短板,秀田村幹部群眾思想上的短板問題更為突出,“一些人‘等靠要’想法比較嚴重,求變求富慾望並不強烈;部分村幹部工作積極性不高,很少深入到村民家中了解情況。”他説,如果不將人心扶起、將風氣扶正,“幫扶單位花再多錢,也很難形成長遠效果,村民也無法得到實惠。”
廣東省委辦公廳幫扶組在工作中一手抓産業,一手抓民生,以達民情、順民意、得民心之舉,以幫扶幹部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不斷密切幹群關係,扭轉村莊風氣。
在秀田村,集體經濟收益優先被用於提升村民福祉。投資30萬元入股電站的收益專項用於村中學生獎學金的發放,古樹農莊的租金收益則定向用於補貼村民參加社保。在省扶貧開發協會“山鄉亮燈工程”的支持下,幫扶組還為村裏安裝了57盞太陽能路燈。而在駐村幹部的帶動下,許多村民也開始關心和支持村中的公共事業建設。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省委辦公廳幫扶工作組始終把提升村幹部思想和業務水平、增強基層組織戰鬥力和凝聚力作為智力扶貧的“一號工程”來抓。“廳領導及廳屬機關幹部每次到秀田村調研,都要給村幹部上一堂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