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小時候,看到父親從田裏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家,王良勇心裏暗自發誓,這輩子一定不要當農民!如今,31歲的王良勇卻沒有兌現兒時的誓言,他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葡萄專業戶。
王良勇所在的興國縣高興鎮高湖村,是一個地少人多的貧困山村。這個曾立志外出闖蕩的孩子,為什麼會甘願留下來?
剛回來家徒四壁
近日,記者從縣城驅車進村採訪,遠遠看見葡萄林中一身著軍裝的漢子,一手剪刀,一手短繩,正為葡萄樹定枝綁蔓。王良勇説,軍裝是退伍時帶回家的,穿上它就想起部隊拼搏向上的精神。隨後,王良勇聊開他的“葡萄經”。
2010年12月,當了8年兵的王良勇已是福建省軍區某部隊的二級士官。這一年,家中老母尿毒症越來越厲害,父親的痛風也常發作,為了家人,當時已爭取到了陸軍預提指揮士官資格的王良勇咬咬牙,決定退伍回鄉。王良勇説:“剛回來那陣,看著家徒四壁的樣子,心裏不是滋味。”
王良勇記得,在外打工的哥哥帶著新婚妻子回來,後者住了兩天就嚷著要離開。“這也不怪她,房子是30年前蓋的,又舊又潮濕,連廁所都沒有,城裏再差的出租房也比這裡好。”
此外,王良勇每週都要帶老人去醫院治療,每月醫藥費好幾百元,回家還要思量謀生出路,不到一個月就瘦了幾斤。妻子勸他去打工賺錢,但王良勇覺得,要照顧老人就不能離家,況且村裏土壤條件不錯,為什麼不能利用起來?
經打聽,王良勇了解到村裏有一個葡萄種植大戶郭于平,2006年承包了100畝土地,收入可觀。幾次交流後,2011年初,王良勇拿出退伍發放的7萬元補助和2萬元存款,又向村裏貸了2萬元,在自家的4畝地裏架藤種苗,種上了葡萄。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
3年賺到第一桶金
王良勇選擇的路子並非偶然,興國縣扶貧辦主任蘭躍生告訴記者,近年來,該縣推行産業扶貧,確定了瓜果、花卉苗木等主導産業,每項産業都制訂了詳細的發展方案和獎補措施,通過“基地+貧困戶”“貧困戶連片”和“單戶發展”等種植模式,重點扶持專業大戶,探索出“引龍頭、建基地、扶大戶、帶農戶”的路子,輻射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為解決貧困戶創業資金問題,縣裏實施村級互助資金試點項目,每村安排財政扶貧資金15萬元,貧困戶憑會員證,無須抵押就可貸款。
為儘快上手,王良勇每天跑合作社,把學到的技術記在本子上。儘管前兩年是生長期,沒有收入,他每天仍花六七個小時泡在地裏。只有冬天農閒,他才會開著家裏的農耕機幫別人犁田,賺點補貼。
2013年,王良勇的葡萄終於要挂果豐收,母親和父親卻相繼去世,沉重的打擊讓王良勇荒了心思,大片葡萄病死。“葡萄也通人性,一棵棵都垂頭喪氣。”王良勇説,妻子眼看著投入打水漂,再次勸他外出打工。但王良勇説,打工不是長久生計,自己有了産業才是真正的富路子。
高湖村的葡萄歷來與市面上的不一樣,等到全熟才會採摘,王良勇也堅持這樣做,為的就是保證葡萄品質。“外面葡萄畝産是3到5千斤,果實密度高,養分不夠,加之八分熟就摘下催熟保鮮,口感自然打折扣。”高湖村黨委委員謝磊説,王良勇每畝只有2千斤,全熟才採摘,糖分積累足,又大又甜。
經過政府推廣,每年水果成熟時,外面的人都會開車來摘,有的人提前幾天預定。“市場上的葡萄賣7、8元,我們賣到16元,上午摘下午就賣完,而且還不夠。”王良勇説,2014年葡萄豐收,幾天就銷售一空,為他帶來了第一桶金。
年收入將過十萬
從葡萄地裏出來,沿著馬路左拐再直走,便到了王良勇家。一棟四層樓房,儘管外墻還未粉刷,但3層500平方米的面積足以顯示主人的殷實。進屋,40寸液晶電視、冰箱、滾筒洗衣機一應俱全,都是去年買的。王良勇的妻子正帶著兩個孩子在家門口玩耍,哥哥3歲,妹妹剛滿半歲,幸福溢於言表。
樓房是前年拆掉土坯房後蓋的,花了十幾萬元。王良勇借了親戚幾萬,政府補貼2萬,銀行低息扶助貸款5萬,還有5萬元,是去年葡萄豐收賺到的。之後,他把旁邊6畝地也流轉下來。“再過兩年,連同原有的4畝地,收入可達十幾萬元。”
能把十幾畝,甚至上百畝地流轉連片種植葡萄,是高湖村對王良勇們的支持,也是政府在産業扶貧上的主要策略。通過土地流轉,政府引導貧困戶及周邊農戶以組或以區域為單位,集中連片種植同類品種,形成小規模大群體的經濟發展格局。如今,村裏像王良勇一樣的葡萄種植戶還有3戶。而高湖村單果樹種植戶們就種有楊梅樹1000余棵、桃樹3000余棵,種植5年後,畝産值可達6000元左右,7年後可達1萬元。
為了解除農戶後顧之憂,政府還與村民簽協議,幫忙聯絡企業,由企業提供幼苗,長大後包回收、代售。另一方面,要求企業定期派人來村裏進行技術指導,讓農戶不僅“敢種”,更要“會種”,徹底改變以往貧困戶等待“輸血”,而不會“造血”的局面。
今年,王良勇打算再投入一萬元,選取一畝地試點大棚種植,提升葡萄産量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此外王良勇還希望政府在土地流轉和産業扶持上加大力度,“如果我們規模大了,農業專家和農資企業不用邀請也會主動找上門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