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致富“白馬”奮蹄疾

三農 中國日報網 2015年06月09日 09:5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汽車行駛在寬敞平整的水泥路上,遠遠望去,織金縣熊家場鄉白馬村一棟棟獨特嶄新的民居讓人眼前一亮,開闊的村民文化廣場上,一匹白馬雕塑神采奕奕、奮蹄前行。

  當地人告訴記者,幾年時間,白馬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都説:“村裏能有今天,多虧了支書張龍敏。”

  記者在村辦公室見到張龍敏。辦公室僅有一張桌子、一張沙發和一個茶几,最“奢華”的擺設就是挂滿整面墻的榮譽獎牌。

  53歲的張龍敏,2008年初任白馬村黨支部書記。説起當村官,張龍敏直言:“剛開始,孩子和不少親友都反對我當支書,總覺得這是個‘得罪人’的事”。然而,這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張龍敏一幹就是8年。

  上任伊始的張龍敏,第一件事是摸“家底”。村裏沒有産業支撐、村級集體經濟為零的現實讓她心頭一顫。

  面對現實,張龍敏日思夜想,白馬村發展之路在哪?

  2008年,全省生豬市場一路走俏,當時村民只注重養殖母豬産仔。張龍敏靈機一動,建生豬養殖場擴大生産。她東拼西湊自籌資金8萬元,加上貸款12萬元,在白馬村箐腳組建起了佔地300多平方米養豬場。

  養豬場2009年1月投入生産。現在,養殖場年産肥豬50頭以上,仔豬80多只,年産值達10萬餘元。

  張龍敏樂呵呵地説:“今天早上才出欄的幾十頭豬被客戶一搶而空,現在你們看到的就只有小豬仔和老母豬了。”

  養豬需要大量的飼料,張龍敏都在村裏收購,她還無償地為楊洋、方道森、孟元喜、

  孟元勇等村裏30多家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還為他們爭取到全國工商聯17萬元的幫扶款,現在每家每戶養殖的生豬都在50頭以上。

  目前,在張龍敏的鼓勵下,白馬村已建成規模化養殖場3個,成立專業養殖協會2個,養殖生態豬10頭以上農戶100余戶。

  然而,儘管養豬讓部分村民“繁忙”和富裕起來,但是,村裏仍然還有很多富餘勞動力整天無所事事。這些,張龍敏都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2010年2月,張龍敏從仁懷一家酒廠請來專家到白馬村考察。經過認證,村裏土質適宜高粱生長。她當時就萌生讓酒廠與98戶農戶簽訂種植高粱的合同,由酒廠先行投入肥料、農藥等生産物資。她估算了一下,比種玉米收入翻兩倍。

  “口説無憑。”面對觀望、質疑的村民,張龍敏率先砍掉地裏的玉米,種上了高粱。第一年種高粱的土地讓張龍敏收入實現翻番。眼見為實,村民們紛紛加入進來。如今,白馬村高粱種植面積從200畝擴展到2000畝,年産值突破300萬元。

  有了經濟基礎,張龍敏決定帶著村民們出去“見世面”。“只有不斷和先進發達的村交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發現我們潛在的優勢。”她説。

  村民李祥群,多年來家裏靠著一畝多薄地維持生活。2010年,她隨著第一批考察團到北京。回來後的李祥群正好遇到張龍敏引進養心草種植項目。

  “知道這是個好項目,但是從來沒幹過,還是怕。”李祥群告訴記者,“當時,張支書用自己的一畝地作為試點種植養心草,養心草是城裏大飯店青睞的搶手貨。第一季收了1500公斤,一年可以收3季,已經全部預訂一空。”

  “一年下來收入每畝輕鬆突破3000元,比種包谷強多了。”現在李祥群的一畝多地全種上了養心草。

  據了解,2008年,白馬村人均收入2700元,2014年已增至7500元。

  近年來,張龍敏率先在全鄉大膽嘗試土地流轉招商,成功引進北京瀚宇盛世科技有限公司、貴州興高能源科技公司聯合投資3.5億元在白馬村建“中國·織金熊家場生態食品工業園區”,已完成投資4000萬元;引進畢節中城能源有限公司投資4.9億元在白馬村建設佔地230余畝的熊家場鄉綜合集運站。目前,白馬村農業産業化初步形成規模。

  敞亮的通村大道、嶄新的農村院壩、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白馬村的蛻變凝聚著張龍敏的辛勤汗水。如今,她正帶領白馬村群眾踏上發展“高速路”,為白馬村的小康夢闊步前行。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