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記者李鑫 沙月瑩)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有一種説法,秸稈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三夏時節,有一支秸稈收集隊伍,活躍在江蘇丹陽的田間地頭,機械收割下來的秸稈,可以變成發電的原料,夏收以後的秸稈如何處理,丹陽的農戶再也不用頭疼了。
在丹陽延陵鎮東皇村黃連崗自然村的一處農田,連片的小麥收割已經結束,指輪式摟草機打頭陣,將散鋪在田頭的麥秸稈充分乾燥,聚攏成條狀。緊接著,輪到打捆機大顯身手,“吃進”聚攏的麥秸稈條,很快,一個綁得結實、整齊的圓柱型秸稈堆就從機器的尾部“吐”了出來。72歲的農戶王臘春種了兩畝六分地,他告訴記者,收割完的麥秸稈比較難處理,現在村裏的收集小隊主動上門服務,省心不少。
王臘春:從去年就這樣子處理,去年兩畝多地有3個墩子,今年兩個都不到,一個堆子500、600斤,他們大隊運走,馬上就拖走。不燒了唄,不煩神。
東皇村黨總支書記束和平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和江蘇華晟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採用“企業+村委會+農戶”的秸稈收集模式,江蘇華晟生物發電有限公司提供秸稈收集的機械,並負責運輸,村裏組織專門的收集小隊來收集秸稈。
束和平:再把那個夾子夾夾,放在車上,運到華晟發電廠,去年麥子打到三千多畝,今年我們才開始。
丹陽訪仙鎮仁裏農場是江蘇華晟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的配套種植基地,今年農場已經流轉了1萬多畝土地,這裡田塊收割後,秸稈經過收集,都用於生物質發電。公司董事長王甲雲告訴記者,這種秸稈收集利用的模式已經在訪仙鎮、延陵鎮全面鋪開。
王甲雲:一天一台機器能打200個包,電廠自己把它拉回去燒掉,秸稈打捆是四年了,農場是三年了,全年大概收到3到5萬噸的樣子,一噸發到750度電,效益只好是我們企業自己的,關鍵我們做這件事情整個社會來講是社會效益。
今年夏季,丹陽秸稈還田面積在110萬畝,夏季秸稈綜合利用以還田為主,以田養田。今年丹陽市重點加強了鎮、村兩級的秸稈收集隊伍培育,同時對秸稈收集補貼政策進一步細化,並給新建收貯點建設提供補助。市農委農機處副處長刁野軍:
刁野軍:收集場地場地達到8畝的面積,然後要有護欄,達到可以收集秸稈的標準,場地建好就有補貼,秸稈收集量的補貼去年是3千噸起步,今年改成一千噸、兩千噸、三千噸不同的量不同的標準,調整降低,分級了,更靈活,更好,更符合實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