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甘肅:一膜多用肥效多重釋放

三農 農民日報 2015年05月28日 09:1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本報記者吳曉燕魯明文/圖

  “一畝地的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用傳統尿素和磷肥,産量也就600公斤左右,現在用緩釋肥,一畝地能産650~700公斤。”日前,在甘肅榆中縣小康營鄉小康營村一塊農田中,村民張玉面對記者笑呵呵地説,“産量高,用肥量少,生長過程中也不需要再追肥,現在很多人都願意用緩釋肥了。”

  廣泛培訓讓農民從不了解到樂意接受

  “雖然現在鄉親們逐漸認識到了緩釋肥的好處,但在剛開始推廣的時候,大家都有顧慮。”榆中縣農技推廣中心土肥站站長、研究員牛建彪告訴記者,2014年榆中開始實施高效緩釋肥集成模式示範項目,而事實上,他們對緩釋肥的試驗和推廣早在2010年就開始了。“當時,我們打算選幾種緩釋肥作對比試驗並進行推廣,可一開始就碰上了難題——農民不了解緩釋肥,覺得跟傳統化肥沒什麼區別,而且價格還稍高一些,所以不願接受。”

  牛建彪説,當地村民種植春播玉米時,習慣將尿素和磷肥等傳統肥料配合使用,起初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習慣用肥的缺點——肥效釋放速度和節奏難以有效控制,在施肥後養分快速大量釋放,遠超過處於生長初期的作物所需,造成浪費大、利用率低、污染大。而等到玉米長到大喇叭口關鍵期,其肥效已釋放殆盡,因此農民還需進行一次追肥。與此相比,緩釋肥以高氮、高鉀元素為主,富含磷,且肥料顆粒上都被包裹了2~3層樹脂囊殼,保證肥力均衡釋放,十分有利於作物生長,且在一個作物生長週期內,只需一次施用即可。

  “為了解決覆膜栽培作物在生長期無法追肥,特別是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大喇叭口期雨熱同季,追肥困難,後期脫肥又無法追肥的難題,我們想方設法對農民進行培訓,讓大家認識和接受緩釋肥。”牛建彪説,特別是去年實施高效緩釋肥集成模式示範項目以來,他們組織緩釋肥企業營銷員與項目實施單位推廣人員廣泛開展培訓,著力宣傳國家推廣緩控釋肥的有關政策、推廣緩控釋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前景和意義,以及目前主要推廣的緩釋肥種類、補貼標準、緩釋肥的使用方法等。與此同時,推廣人員積極與農民算投入賬、對比産量收益,以減少高耗低效肥料的使用,減少過量施肥,減輕農業面源污染,減少施肥用工,推進輕簡施肥。

  “以前,一畝地施用的傳統肥料大約是兩袋,共80公斤,現在用緩釋肥只需40~60公斤就行了,還不需要二次追肥,省工又省肥。”作為小康營村的農民技術員,王維玉是榆中縣第一批使用緩釋肥的村民之一。他告訴記者,如今他們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施用緩釋肥,主要採用的是地膜底施技術模式,即利用多功能一體機一次性完成起壟、施肥、施藥和覆膜等環節。

  雙壟全膜多年使用畝用肥成本僅20元

  事實上,在王維玉看來,與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配合使用,緩釋肥的好處遠不止這些。“目前,我們採取一膜多用技術。所謂一膜多用是指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在第一年收穫後,不是將塑料薄膜揭掉,而是連續使用2~3年。”王維玉説,在這一過程中,緩釋肥的好處得到了更多體現——節水、節肥,還節約成本。“第二年在去年老根茬株距中間播種玉米後,需在老根茬底部追施一點緩釋肥,不僅可讓雨水順著根茬流進去後幫助肥力充分釋放,還能加速老根茬的腐爛速度。第三年在壟上穴播胡麻、小麥、油菜等作物,有了前兩年施用緩釋肥的底子,這一年可以不再用底肥,只要對作物用點葉面噴施肥就可以,一畝地的用肥成本只有20元。另外,緩釋肥顆粒身上的囊殼,是樹脂材料做成的,不易破損,在肥力釋放完後,它的囊殼還能起到保水的作用。”

  “目前,在榆中縣,緩釋肥的示範推廣面積達1萬畝左右,項目示範區旱作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平均畝産達到725.6公斤,比農民習慣施肥(尿素加磷肥)增産7.5%。”牛建彪説,為了探索每畝最經濟的緩釋肥施用量,今年他們正在積極進行畝施緩釋肥40公斤、60公斤、80公斤的效益對比試驗,以期幫助農民在實現省工省時和增産目的的同時,避免過量用肥,從而實現科技增産和節能環保和諧統一。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