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圖為花農給菊花抹芽。
本報記者吳佩文/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中國的古詩詞中,菊花一直有著美好的寓意。作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國人一直鍾愛種菊和賞菊。正因為這樣,在多數人的眼裏,種好一株菊花似乎並不是什麼難事。然而,在蘇北花農王貴林看來,要種好一株菊花著實不容易。
“你可別小看這普普通通的一朵菊花,那裏面的學問可太多了。”5月21日,在江蘇省新沂市草橋鎮十里生態長廊農業産業園區沂岸花卉有限公司的生産基地內,一見到了記者,王貴林就這樣説。
40歲的王貴林是江蘇省新沂市草橋鎮農民。從2008年開始,他就和妻子一起種起了菊花。“當時我主要做鮮切花,做國內市場。”王貴林告訴記者,由於蘇北交通方便,他和愛人又都愛養花,於是就瞄準了國內的菊花市場。然而,儘管精心照料,意想不到的事還是發生了。當年他們種植的菊花,開花後顏色和形狀都沒有預期的好,客商看完之後沒人願意出價。
“這簡直是血淋淋的教訓。10畝地,16個工棚,3萬多株菊花,都不符合標準,虧損十分嚴重。”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王貴林心有餘悸,探究其中的原因,他特地請教了當地的花卉專家周林博士,“周博士告訴我,主要是管理不夠科學到位。很多看似簡單的種植管理環節,實際上對技術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要進行土壤改良,比如要引進好的品種。後來,我們就四處學習,改善基礎設施。同時還將專家請進基地長期指導。現在,我種花的技術,在蘇北地區絕對數一數二。”
轉機出現在2011年。當年,掌握了技術的王貴林決定轉型做鮮切花出口,主攻韓國和日本市場。於是,他和愛人流轉了600多畝土地,建基地、蓋大棚,引進最先進的基礎設備,引進技術人員。事實上,與國內菊花相比,出口菊花對品質的標準更高,對菊花栽培的技術要求也更嚴。王貴林在技術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在他生産基地內的連棟大棚裏,記者看到,一株株菊花被準確地定位在一個個小小的方格子裏,一壟一壟,整整齊齊,每株菊花高度都十分相當。同時,在每壟菊花的旁邊還都有一個固定的鐵架。“鐵架是為了保證菊花不長彎,保證形態的筆直和優雅;定位格則是為了保證菊花能統一標準,方便我們統計數量。”王貴林介紹説,這一個佔地4000多平方米的連棟大棚,一共有21.6萬株菊花。
除了定位格和鐵架,王貴林的種植基地內的科技元素還有不少。每個大棚裏都是水肥一體化的滴灌技術,棚裏還有黃色的防蟲板,當然,最先進的當屬植物補光燈和遮黑布。“植物補光燈,主要是控制光源,需要人工來管理。出口菊花對高度有很嚴格的要求和標準,補光燈就可以控制好菊花的長勢。”王貴林補充説,“這個自動打開收縮的遮黑布,它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菊花做蕾、出花,説白了就是控制花期。”
採訪中,正值菊花管理的關鍵時期,生産基地內的花農們正在忙著給菊花抹芽,再過10多天,2015年栽種下的第一批菊花就可以採摘出口了。“為什麼要抹芽?”記者不解地問。“抹芽就是去掉菊花周邊的花骨朵,一株菊花只留最上面的一個芽。你看,我們出口菊花基本都是一株只開最上面的一朵花,抹芽是必須要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王貴林解釋道。
科技元素多,當然意味著更多的投入。現在,王貴林又在600畝的基礎上,流轉了200畝土地蓋新的大棚和廠房,而新的單體大棚還有外帶電源的功能。“夏天,外面熱棚內涼快;冬天,外面冷棚內熱。更好地調溫控溫,保證菊花的品質。”王貴林告訴記者,目前僅蓋單體大棚,他已投入了280萬元。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與一般的出口菊花相比,王貴林種的鮮切菊花恒溫保存包裝運輸時間更久,可以達到55天,而一般的保存期只有25天。“為什麼可以保存這麼久?”王貴林説:“這與種植管理環節的精細到位密不可分,哪一步做的不好,都有可能影響菊花的品質。”
如今,王貴林的鮮切菊花由於品質優良早已打入了韓國和日本市場,每年的訂單數量非常穩定,平均一株菊花可以賣到2.8元,效益頗豐。種菊花不僅讓他富了起來,還帶動周邊村莊2萬多戶農民一起致富。從去年開始,他著眼于菊花的加工産品,希望通過科技研發,開拓菊花茶市場,提高菊花的附加值。王貴林對記者説:“我現在正在試驗一種金絲黃菊花,種出來用來泡茶。這種菊花的黃酮素高,樣子又漂亮,如果按照等級來分,最高的話一朵可以賣35元。現在我的技術已經沒有問題了,正在等待認證審核,推向市場。你看,這有了科技,菊花的價值也都不一樣了。”
菊花好看不好種。誰也不會想到,一朵菊花裏的科技學問居然會那麼多。王貴林告訴記者,他要念好菊花致富經,他要努力成為全國最專業、最懂科技的菊花花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