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5月24日,讚皇的萬畝櫻桃迎來了採摘的最好時節。在鮑家灘村,隨處可見讓人垂涎欲滴的櫻桃:紅的、黃的,一簇一簇地挂滿枝頭,引來了絡繹不絕的採摘人。特殊的山前小氣候和專家指導讓那裏的櫻桃特別甜,小小櫻桃不僅富了當地村民,還帶動了周邊村莊和鄉鎮櫻桃産業的發展。
目前,讚皇縣7個鄉、30多個村種植櫻桃面積達到3萬畝,有4000余畝進入盛果期,全縣櫻桃年産量達到了8000噸,年産值達到1.5億元,櫻桃種植也從原來的零散化,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週末櫻桃採摘最紅火
村民楊國亮家的櫻桃已經基本熟透,有的隱藏在濃密的枝葉下,有的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充分發揮著自己的魅力;有的“櫻桃紅顆壓枝低”,有的“櫻桃半點紅”;大紅櫻桃好似珍珠瑪瑙般晶瑩剔透,黃中帶紅的櫻桃在陽光照耀下像顆顆金色珍珠,讓人情不自禁吞咽著口水。
“這是我今年第三次來摘櫻桃。”家住讚皇縣縣城的張玲敏説,鮑家灘村的櫻桃在全縣特別有名。“特別甜,家裏人都喜歡吃,有時候也送朋友。”張玲敏説,自己在微信朋友圈發了櫻桃的照片後,許多石家莊市區甚至外地的朋友紛紛詢問,想去採摘。
與張玲敏不同,李默涵一家三口是第一次來到鮑家灘村。見到他們時,李默涵正抱著兒子摘櫻桃。只見兩歲的小悠悠邊摘邊吃,“甜嗎?”聽到記者的問話,悠悠忙不迭地點頭。“聽朋友説這裡的櫻桃不錯,就過來看看。”李默涵説,自己從市區買過櫻桃,但總感覺不如現摘的新鮮。“現在一嘗,這裡的櫻桃比市裏的甜多了。”李默涵説,除了櫻桃新鮮外,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放鬆一下心情,可謂一舉多得。
望著穿梭于櫻桃樹之間的遊客,楊國亮笑了。“從5月16日到現在,每天都有採摘的,不過週末人最多。”楊國亮説,僅5月23日一天,他就賣出了60箱,收入近萬元,“今天也應該差不多。”
土門鄉鄉長殷佔鎖介紹,為了更好地發展櫻桃項目,該鄉爭取資金160萬元,修建了鮑家灘櫻桃園循環道路,使進園採摘的車輛能夠循環行駛。
獨特小氣候讓櫻桃更好吃
提起櫻桃,人們現在已經非常熟悉,市區很多地方都有出售。然而,鮑家灘村黨支部書記楊建芳告訴記者,目前上市的櫻桃基本都來自山東,“跟俺們村的櫻桃比起來,質量還是有差距的。”
楊建芳介紹説,為了改變鮑家灘村經濟落後的局面,讓老百姓走向致富路,1995年,村“兩委”幹部通過搞調研,請專家到該村進行實地考察,結合本村土壤、氣候等自然環境,因勢利導發展起櫻桃種植,並從昌黎果樹研究所引進試種栽培,並一舉取得成功。
專家説鮑家灘村三面環山,屬於半丘陵地帶,獨特的山前小氣候適合櫻桃生長。“山裏有很多山泉水。”楊建芳説,這裡的櫻桃樹自小就是“喝”著甘甜的山泉水長大的,再加上果農標準化的管理,讓這裡的櫻桃肉厚、汁濃、色澤艷麗,每年都能吸引石家莊市區和周圍村裏的人來採摘。“都説山東的櫻桃好吃,其實,俺們的櫻桃肉更多、更甜,比他們的更好吃。”
櫻桃雖小收入卻不低
櫻桃雖小,但給楊國亮帶來的收入卻是巨大的。
楊國亮説,種植櫻桃之前,他家的收入來源主要是種小麥、玉米和自己在外打工的工資,每年滿打滿收入2萬元。雖説櫻桃好吃樹難栽,進入盛果期大概需要8年,但經濟效益很可觀。“盛果期每畝櫻桃能掙三四萬塊錢,我家種了將近3畝,每年收入10萬左右。”楊國亮説。
然而,今年受氣候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整個鮑家灘村的櫻桃産量大幅下降,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櫻桃樹需要授粉的時候氣溫低,剛挂果時下了冰雹,快成熟的時候又有兩天連陰雨,許多櫻桃出現了裂果,影響了質量和産量。”楊國亮説,每逢遇到這種災害,村、鄉、縣等都會及時請專家前去進行技術指導,爭取把村民的損失降到最低。
“俺們村每家每戶都有櫻桃樹,少的不到一畝,多的四五百畝。”楊建芳説,經過20年的發展,鮑家灘村的櫻桃種植面積由過去的不到十畝增加到現在的6000畝左右。通過發展櫻桃種植,鮑家灘村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萬元,曾經低矮的土坯房被寬敞明亮的新房取代,有的村民還蓋起了二層小樓,村民的自身素質也有了明顯提升。
專業合作社使産業快速發展
“為了更好地種植櫻桃並擴大知名度,俺們村成立了10個櫻桃專業合作社,現在已經形成了規模種植。”楊建芳介紹,成立合作社後,採摘的時候可以進行通盤考慮。“比如來了一個大團,就領到大的櫻桃園,如果是兩三個人,就可以到小園,而且價格統一。”楊建芳説,更主要的是,能夠統一邀請技術員進行指導。
對於成立專業合作社,秦曉英感觸很深。2011年,她成立了“秦曉英櫻桃專業合作社”,“剛開始社員只有五六家,不到100畝,現在已經30多家、900多畝了。”秦曉英告訴記者,目前,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合作社成員的櫻桃園裏有“紅燈”、“先鋒”、“早大果”等十余個品種,採摘期可以從5月10日延續到6月10日。
楊建芳説,除了櫻桃專業合作社,該村申請的“鮑家灘”牌櫻桃也被評為河北省著名商標。
據了解,目前讚皇縣櫻桃種植已輻射到土門、龍門、清河等7個鄉、30多個村,讚皇縣櫻桃産業的技術支撐和營銷體系已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