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廣網北京5月19日消息(記者劉璐 郭翔宇)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5、6月份是我國傳統的伏季休漁季,按照慣例,很多沿海的港口和傳統漁業産區的漁民,都會忙著靠港卸魚,上市銷售,不過記者最近走訪廣東省珠海珠江口時卻發現,珠海的各大海鮮市場沒有了以往的熱鬧景象,不僅上市海鮮品種單一,不少銷售者也表示生意慘澹。
海鮮市場行情低迷,直接影響上遊的漁民的收入,然而記者進一步調查後發現,行情的持續走低並沒有讓以近海捕撈為業的漁民走上轉産轉業的道路。不少漁民更是一邊虧本,一邊堅持出海捕撈,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珠海海鮮市場行情遇冷?又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漁民寧可做“虧本生意”也不放下漁船、走上轉産轉業的路呢?
傍晚時分,以往正是珠海各大海鮮市場行情最為火爆的時候。不過最近,記者卻在當地多家海鮮市場看到,海鮮零售攤檔前生意慘澹。
在珠海市香洲區的吉蓮市場,十多家海鮮檔檔主們正望著眼前滯銷的各色河海鮮産品出神。在記者停留的1個小時裏,鮮有顧客前來購買海鮮産品。
攤主:來點這種魚要不要?有新鮮的,啊?你看,他問了就走了。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價,檔主鄭翠芬還是沒能挽留住眼前這位顧客,她告訴記者,自己已經在珠海經營海鮮生意十幾年,這兩年海鮮生意越來越難做,不僅漁船提供的海鮮種類少了,進貨價格也隨著供給量減少而水漲船高。
這也迫使原本只賣冰鮮海鮮的她不得不買入部分河鮮充數,並且提高價格出售。
而隨著一年一度的珠江禁漁期到來,河鮮進貨渠道進一步收窄,鄭翠芬説,眼下正是海鮮零售攤檔們“最難熬”的時候:
鄭翠芬:很少人來買,這個季節是最難做的了,加上現在休漁期,現在市場的人比較少。生意減少好多啦,一下子漲了好幾塊錢。
市場不景氣,不少海鮮檔主們認為近年來漁獲少,效益低,不少因此漁民轉産轉業,不再出海是主要原因。當然,也有人對這兩年驟減的市場行情表示困惑:
攤主:這幾年的生意比前幾年差一點,具體原因我們也不大明白。
那麼,以海鮮聞名的珠海,市場卻為何在這兩年突然遭遇“滑鐵盧”?是否真的如銷售者們所説的,是因為漁獲少,而當地漁民已經紛紛轉産轉業了呢?
珠海市萬山群島是當地海鮮的重要産地,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周邊海域更是曾經名列全國六大漁場之一。這裡絕大部分島民世代靠出海捕魚為生。
萬山鎮萬山村就是島上漁村的典型代表:全村450人,有超過一半的村民直接從事漁業生産。
村支書殷金好從事漁業生産多年,她告訴記者,以往出海從來沒想過空手而歸,而如今,他們卻在考慮出一趟海能否保本歸來:
殷金好:我們以前出海從來沒想到要虧本回來的,現在出一趟海要考慮會不會虧本。現在海上資源少,漁民出海打魚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
殷金好表示,這兩年漁獲減少尤為明顯,由於此前的過度捕撈,近海海洋資源枯竭的跡象已經日漸顯現,目前村民的年均收入只有1萬多一年。不過即便如此,絕大部分漁民並沒有選擇轉産,而是繼續堅持出海:
殷金好:因為我們是漁民,天氣好天氣不好,都要出海,除了打颱風。
殷金好説,村民也曾考慮過上岸另謀生路,不過除了目前尚未成型的島上休閒旅遊,漁民們可供選擇的出路並不多。少數漁民只是在本島就業,經濟狀況並沒有因為轉産而明顯改善。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大家轉産的積極性並不高。
殷金好:我們都是打漁的。都沒有,都是打漁的,很多人都不幹了。有些就回去找工作,有些就在這裡送一下人,釣一下魚,有些就開一些小店在這裡。
海鮮市場行情慘澹,發愁的不僅是海鮮銷售者,更是上遊世代以打漁為生的傳統漁民。然而明知道無利可圖,漁民們卻寧可一邊虧本,一邊堅持出海。是什麼讓漁民們寧可守著日益枯竭的海洋資源,也不願意走上轉型的道路?傳統漁業轉型的破題之路又在哪?
前不久,廣東《沿海漁民轉産轉業議案辦理情況報告》獲得廣東省人大審議通過,至此,廣東省《關於扶持沿海漁民轉産轉業保持漁區穩定議案》順利結案。
據了解,從這項《議案》2010年第二階段實施以來,廣東全省共淘汰落後漁船392艘,完成漁民安居工程5000戶,針對漁民新增就業崗位超過一萬個,帶動漁民就業近萬人。“減船,安置,再就業”成了這五年來廣東漁業促進漁民轉産轉業的關鍵詞。
然而,雖然有多項利好政策的推動,珠海漁民轉産轉業效果卻並不理想,數據顯示,去年珠海市從事海洋漁業的人口數量為10761人,而2013年的人口為10901人,漁業人口數量只減少了170人。為何有不少漁民還是願意守著連年虧損的漁船和日益枯竭的海洋資源,堅持出海捕撈呢?
記者就此事採訪了珠海市海洋農業和水務局漁業科科長梁國平,他印證了珠海當地漁民轉産轉業積極性不高,漁業人口數量並變化不大的説法。
梁國平:基本上沒什麼變化,因為他現在要轉産的話,如果有船的話,他不去轉,除非船沒有了,他沒辦法了,逼著他他才上岸。
梁國平告訴記者,漁民轉産轉業政策“遇冷”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情況。而冷熱變化的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在於國家針對漁民的幫扶政策已經悄然發生了轉變。
梁國平:早幾年國家對漁民轉産轉業,給予了一定的補助,剛開始是按照功率,每千瓦是1000塊錢,後來是2500元,再加上海洋捕撈比較差,經濟效益比較低,那段時間淘汰漁船數量比較多。
但是後來國家又出臺了一個柴油補貼的政策,給予捕撈漁船一定的柴油補助。從那時候開始的話,淘汰漁船就已經很少了。
據了解,從2006年開始,我國實行漁業成品油價格補貼政策,對從事近海、內陸捕撈和水産養殖並使用機動漁船的漁民和漁業企業按照其功率大小,參考國際成品油價格進行補助,在這一過程,部分漁民通過領取補助,改善了生活條件,並順利實現轉産。
就這樣,不少從事傳統漁業生産的漁民寧願守著小船,領著柴油補貼,而不願進行舊船升級改造,出海打魚也成了例行公事的“副業”。梁國平認為,這也正是大部分漁民不願意放棄傳統近海捕撈原因。
而在梁國平看來,珠海漁業實現轉型已經迫在眉睫,而破題的關鍵,就在於通過漁船改造升級,促進海洋漁業向朝産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而進一步實現漁民增收和海洋資源保護“兩不誤”的良性發展:
梁國平:一個當然地希望他們能夠通過更新改造,把舊的漁船,老的漁船淘汰掉,造大的漁船,去發展外海,或者遠洋漁業。第二個我們希望發展休閒漁業,逐步向休閒旅遊這個方向去轉。我們也希望通過改造,去從事休閒漁業。
不過,珠海市香洲區漁業協會副會長冼愛銀認為,在目前海洋休閒農業尚未找到可複製的成功經驗情況下,讓漁民不再虧本出海,是解決當前珠海漁業困境的當務之急。
她同時透露,目前年輕一代的漁民們也在探索如何為這份古老的行業尋找新的出路,而淘汰低功率小船,打造大型現代漁船,從近海走向深藍。或許是下一步漁民出路所在。目前協會會員中已經擁有20多條遠洋捕撈漁船,眼下還有4條正打算下水。不過,要實現“大船夢”,冼愛銀等人也希望國家能夠轉變補貼方式,支持近海漁民的“轉型升級”:
冼愛銀:現在我們轉産,好像轉了以後,好像也沒有多大的客源,現在好多船都想更新啦,我們這幾年差不多更新20隻了,以後國家補貼能不能幫扶我們更新大的船,做遠洋漁業,到深海那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