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福建蕉城石後:特色農業開創致富之路

三農 寧德市農業局 2015年05月06日 09:08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春!”在蕉城區石後鄉,這樣獨特的立體小氣候隨處可見,因此這兒的人間四月天也分外多姿。

  石後鄉地處蕉城區西北部,距市區14公里,森林覆蓋率76%。2014年以來石後鄉緊緊圍繞寧古線綠色高優農業區建設,以打造“生態特色示範鄉,中心城市後花園”為總體目標,著力建成一個産業協調、生態優良、社會和諧、宜居宜業的後花園式美麗新石後。

  立足高山發展生態養殖

  4月20日,記者來到位於石後鄉的蓋竹洋生態休閒農場。農場依山而建,山腳下,一片杜鵑花環湖盛開,形成別具一格的“杜鵑長廊”景致;沿著登山步道拾階而上,兩側的紅豆杉蔥蘢茂盛,初見規模;這片山地上種植金銀花、日本櫻桃、高山蔬菜等多种經濟作物,並且養殖著我省唯一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鑒定的地方優質雞資源——毛腳土雞,生態的和諧共生在這裡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我們養殖的雞野性強、脂肪含量低。平日裏,這些雞都在山林中散養,白天它們自由覓食,吃林中野草和小蟲子,晚上就飛上樹枝睡覺。”農場負責人陳婉萍介紹道。如今,純天然、綠色健康的鄉野風味走俏食品市場,而毛腳土雞由於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市場前景十分看好。

  “我們農場的山林條件可以實現‘林畜循環、優勢互補’,是進行養殖的絕佳場所。”陳婉平説。

  陳婉平告訴記者,現在,福州的一些酒店已經與農場簽訂了訂單,外加一些散客,每個月能賣出上千隻,基本不愁銷路問題。

  如今的農場每天都熱鬧非凡,人們在品嘗生態土雞的同時還可以進行休閒觀光、果蔬採摘,通過立足高山優勢,發展生態養殖,一條嶄新的致富路已豁然眼前。

  整合資源提升農業産業化

  在當洋村食用百合基地,農民們正在清除雜草、疏鬆土地,一派農忙景象。2014年,該食用百合基地在此安家落戶。

  “我們這一批百合是去年10月份種下去的,現在處於苗期,除草主要是為了讓百合根部能通風透氣,利於生長,到今年7、8月份就可以收成了。”基地負責人姚長盛説。

  據了解,該基地目前種植百合120畝,主要銷往長三角,珠三角一帶,按等級來分價格也有所不同,平均下來可達10元/斤,每畝的收益可達2.3萬元,其中純收入約10000元。“雖然現在還沒到收穫的季節,但大部分的百合早已被預定一空,供不應求。”姚長盛笑著説。

  為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産業化經濟,形成“鄉有示範園、村有示範點”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石後鄉採取整合農業資源、加快土地流轉、引導科學種植等一系列措施,建設了該百合種植基地,實現農民快速增收。

  “下一步我們準備通過“提供種苗+技術支持+産後回收加工”的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種植,之後還會引進深加工設備,打造百合幹生産線,實現技術推廣、種植、回收、深加工、銷售一條龍,讓農民快速增收。”姚長盛説。

  合理佈局推進“一村一品”

  為推進“一村一品”的産業化經濟,石後鄉通過合理佈局本地産業,發展各類型專業合作社,推廣科技,擴大生産規模,實現産業富民。

  2013年,下竹洋成立了地栽菇基地,打造食用菌工廠化設施栽培基地。目前,已建成佔地100畝的地栽菇大棚,包括大棚菇房80個,並配套生活用房、低溫冷庫、堆拌料場等設施。

  2014年,該基地成立了合作社黨支部,以“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通過産前原料提供、産中技術培訓、産後回購的方式帶動更多農戶參與種植。2015年,年生産能力可達500萬袋。産品主要出口美國、東南亞市場,年産值約1000萬元。

  今後,在石後鄉還將在其原有栽培基礎上繼續擴建基地,引領周邊村莊發展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産業,繪製石後鄉“百菇園”藍圖,打造蕉城區有特色有優勢的高寒高山果蔬主産區。

  近年來,石後鄉依託自然資源與鄉村特色,進一步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將生態觀光與發展高山特色農業及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大力開發農業生態休閒遊。推進“一村一品”産業化經濟,形成“鄉有示範園、村有示範點”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