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利用衛星和飛船等太空飛行器將植物種子帶上太空,再利用特有的太空環境條件,如宇宙射線、微重力、高真空、弱地磁場等因素對植物的誘變作用産生各種基因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出植物的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種。
製圖:王澎
本報記者鐘欣
“太空誘變育種是培育很多農作物新品種的一個途徑,在農業生産上發揮了很大作用,為國家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太空育種是具有我們中國特色的研究方向,因為其他國家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多。”在日前召開的中國航天科技成果民用化與航天農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育種第一人、中科院遺傳所研究員蔣興村在發言中説。
本次論壇以航天科技成果民用化與航天農業發展為主題,旨在研討航天農業對未來農業的深遠意義及航天科技成果對社會經濟的有效帶動。作為現代農業育種的全新嘗試,航天育種的發展方向已成為關注焦點。
航天育種累計推廣面積已達68萬畝
“我國通過航天育種技術已經育成28個蔬菜新品種並通過了省級鑒定,其中15個品種已經通過了省級品種審定委員認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天水航天育種基地研究員楊凱在論壇上透露。
據介紹,太空育種也稱航天育種,是指將農作物種子或枝芽放在航天返回飛行器上,隨之在微重力、高真空、超潔凈、強輻射及大溫差的宇宙空間遨遊一定時間,使種子基因發生遺傳變異,返回地球後經地面培育4~8代,即可選育獲得穩定、高産、優質、早熟、抗病的農作物良種——太空種,從而顯著提高農作物産量、品質及口感。我國是從1987年開始將蔬菜種子等搭載上天的。
楊凱告訴記者,我國航天科學家和農業科學家利用航天誘變技術進行農作物育種,對加快我國育種步伐,提高育種質量,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興育種研究領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截至2014年底,航天育種在全國25個省(區)累計推廣面積已達68萬畝,實現農業增加值達30億元。2015年航天育種的小麥、玉米、大豆將進入區域試驗,有望三年內至少佔領10%的市場份額。”他説。
航天育種範圍有望擴大
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宏偉對記者説,我國航天農業已發展了28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將航天科技應用於現代農業,不但可以增加作物産量,還可以增加果實的營養成分,更有利於打造綠色安全的食品産業。
“優良品種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提高農作物産量、改善農作物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楊凱説。據他介紹,我國蔬菜種子年交易額約6億元人民幣,進口種子佔60%以上,亟待擁有國內自主知識産權的種子進行替代。
據相關專家介紹,多年實驗證明,經過太空處理的種子,有增産、抗病、抗倒伏等優點,比如太空青椒可增産25%、維他命C含量提高20%。而且太空果蔬系列是純綠色的,不含各種化學物質及添加劑和激素,營養豐富,口感更美。
老專家蔣興村對航天育種有著更深遠的思考。他告訴記者,我們太空育種的主要方向是糧食和蔬菜,今後育種不僅要考慮産量和品質,還要更多考慮營養價值和環境價值。而且還可以擴大誘變育種的範圍,比如在中草藥的太空育種和提高品質上多下功夫,還有通過太空育種處理,可以很大程度提高香料的産量。蔣先生又開始考慮在月球處理種子的探索。“有的單位來找我,問能不能把種子發射到月球上去。”他開心地説。
讓航天食品走進尋常百姓家
“以航天育種為科技依託,我們一直致力於生産安全的航天食品,不僅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而且研發了一系列的綠色、健康的果蔬營養産品。我們要依託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打造中國航天生態健康産業聯盟。”毛宏偉説。
他認為,航天科技的民用化推廣一定要轉化為産品,否則高科技就會束之高閣,與老百姓相距甚遠,所以要提倡把航天育種的蔬菜進行深加工,推向市場。“我們要把航天科技的育種和農業園區的打造以及航天科技農産品的深加工緊密結合,並與商業渠道相融合,從而打造一個完美的産業鏈條。”毛宏偉告訴記者。
據悉,為了吸納更多有益的社會力量,更好更快的推進航天科技民用化進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已攜手上海量健企業管理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共同推廣航天科技成果。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授權上海量健企業管理諮詢服務有限公司為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上海分院,同時聘任上海量健企業管理諮詢服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標博士為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
“今天的中國航天科技成果民用化與航天農業發展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就是航天科技研發&&,企業推廣落地,通過研企合作,優勢互補,以産業化的模式快速推進航天科技成果民用化,從源頭到終端打造高效、安全的綠色食品産業鏈,讓更安全、更有營養的航天食品走進尋常百姓家,讓航天農業實現社會價值、商業價值雙豐收。”張標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