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東方市小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設施農業,産品暢銷全國並出口至日本、韓國、俄羅斯。
玉米遍佈田野,瓜果綴滿枝頭。位於環島高速公路八所出口附近的東方市小嶺村,農民勤勞樸實,在一批種植大戶的帶動下村裏發展起規模種植。然而由於種植技術有限和其他因素,無法有效抵禦市場風險。近段時間,小嶺村便和東方市許多地區一同發生了頗受外界關注的玉米滯銷事件,種植戶蒙受巨大損失。
同樣在小嶺村,小嶺農民專業合作社卻成功避免了玉米滯銷的危機。他們依靠科技力量,不斷嘗試新品種,利用新設備和新技術,發展設施農業和訂單農業,邁向高抗風險性新型農業。
技術普及:
規模化種植
使人均年收入過萬元
小嶺村農業發展大致經歷了從“小農經濟”到高效農業的轉變,而在這一轉變中,種植大戶帶動種植技術的普及至關重要。
“以前小嶺村的經濟就是人們常説的小農經濟。”小嶺村黨支部書記湯發有回憶過去的情景如是説。1990年代初期,村民們成天忙碌于口糧生産,主要種植水稻、地瓜等普通作物,收穫的農産品自給自足。
變化隨後發生,村裏開始出現一批有想法、有幹勁的種植大戶,村民們農閒時便去為這些種植大戶打工。小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湯天貴就是種植大戶的典型代表。
“我以前種西瓜的時候,晚上是睡在瓜地裏的,經常半夜起來,拿著手電筒查看瓜蔓長勢。”湯天貴1990年代初開始創業,雖然只是小學畢業,但是常年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掌握了農業種植技術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09年,他獲得省農業廳“海南十大科技致富能人”表彰。
他的小嶺農民專業合作社2008年成立,吸引大量村民來打工。湯天貴説,當時,最多的時候一天就有300人來合作社打工。
“大家運用規模種植的技術,很快地裏的農作物品種變得越來越豐富。”湯發有説,跟種植大戶們打工的過程中,農戶學到了技術,學到了管理方法,不再滿足於種植水稻收穫口糧,而是開始種植香蕉、玉米、聖女果、瓜菜等。近年來,全村95%以上的人都在發展規模農業,大戶有承包上千畝的,小戶也能種上十幾二十畝,不少人出村包地種植。
記者從八所鎮鎮政府獲悉,小嶺村農業用地共有2.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6萬畝。目前,村民收入主要以種植玉米、香蕉、南瓜、花生、瓜菜等為主,運輸、外出務工等為輔。2014年,農民人均收入1.05萬元。
品種風險:
技術含量低
跟風種植導致虧損
“種了這麼多年玉米都賺錢,今年卻虧大了。”日前,面對記者,小嶺村玉米種植戶張榮才吐著苦水。他的身後,齊人高的玉米一株並一株,鋪成青綠的一片。
張榮才去年種植玉米500多畝,由於行情好,收益相當可觀,今年他擴大規模,種植700多畝,然而不曾想,今年玉米價格低迷,遭遇“滑鐵盧”。這並非個案,東方市目前仍有6萬畝甜玉米處於滯銷狀態,玉米的收購價格為每斤0.3元-0.6元。但是甜玉米的種植成本在每斤1元左右,所以今年玉米種植戶們普遍出現了嚴重的虧損。
“由於這個冬天天氣暖,原來相隔10天上市的玉米今年卻同時上市了。”説起今年的遭遇,包括張榮才在內的許多種植戶直搖頭。今年內地玉米和海南玉米上市時間撞車,市場供大於求,價格暴跌。
天氣只是偶然因素,而玉米滯銷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據東方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連續4年來玉米的收購價格一直處於高位,甚至達到每斤2.6元左右,利潤約有每斤1.6元,種植大戶動輒收益數十萬元。因此,幾年來,東方市玉米種植面積愈發擴大。今年,東方市兩期玉米的種植面積達到了30萬畝,比去年增加10萬畝。而且玉米種植戶對市場信息所知甚少,多數人都是盲目跟風。這些無疑為玉米滯銷埋下定時炸彈。
“相對於很多品種,玉米很好種,就拿聖女果來説,技術含量都不容小看。”湯發有説,村裏玉米種植面積越發擴大,除了近年來玉米行情好,還因為農民種植技術有限,傾向於種植玉米這樣好管理的品種。
東方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也坦言,玉米滯銷是農民不掌握市場信息所致,更是因為種植技術有限,種植品種普遍科技含量低,一旦某一品種行情好,大批農戶就蜂擁而至,造成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的風險。
科技助農:
新型農業不再
“靠天吃飯”
在小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紅掌種植基地裏,記者透過溫室玻璃看到,花田裏,紅色、粉色、綠色、黃色、藍色各種顏色的紅掌開得正好。
近幾年,當村民們還在大量種植玉米、普通瓜菜等傳統高效農業作物時,小嶺村農民專業合作社一邊繼續發展這些品種,一邊則開始種植花卉等技術含量高的新品種,併發展設施農業和訂單農業。
這是湯天貴以前沒有涉足的領域,為此,他請來幫手,充分利用科技力量。
“紅掌可以連續開七年到八年,所以主要的投資在第一年。”紅掌基地裏,2013年被請到合作社發展花卉産業的技術員范擎天介紹,包括種苗、設備等,第一年紅掌投資每畝將近50萬元。
據介紹,溫室內都安裝了探頭,室外也有小型氣象站。這樣,所有室內室外的光照強度、濕度、溫度等數據都傳遞到國內先進的溫室自動控制系統,施肥、澆水、溫度控制,只要設置好,全部都是自動化完成。
“我們的冷庫除了自用,還對外開放,幾乎全年都用,使用率比較高。”合作社冷庫管理負責人詹才文告訴記者。在合作社1號基地冷庫的1號分區,記者看到女工們正在對紅掌進行打包。據了解,根據品種不同,各分區設置不同溫度,一經設置,冷庫就能自動化運作。
據了解,該合作社現擁有生産基地2個,面積約1130畝,基地設施農業用地達467畝,其中,高標準現代連棟溫室大棚60畝,簡易鋼柱網棚417畝,加工冷庫2間,庫容2360噸。並擁有溫室控制自動系統和純凈水製造自動設備等先進設備。
目前,合作社已實現産前有銷售訂單提供保障,産中有質量保證體系加以約束,産後按統一標準分級包裝,運輸有大型冷藏車控溫,形成了“訂單—生産—包裝—入庫—運輸—出售”一整套科學的現代農業生産經營模式,産銷率基本達到100%。2014年,合作社産值達2263萬元,社員近300人,人均獲利近4萬元。
湯天貴感慨道,今年小嶺村玉米大量滯銷時,該合作社因為實現種植品種多樣化,發展設施農業和訂單農業,受到的衝擊卻微乎其微。這正是科技的幫助加強了抗風險性,讓他們“飯碗捧得更牢”,增收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