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踏春尋茶,探訪鮮為人知的廣東中山“五桂紅”

三農 廣東農業信息網 2015年04月16日 10:5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清晨的陽光灑向一處山坳裏的茶園,幾位勞作的婦女頭戴斗笠,用指尖在茶樹上掐下“一槍兩葉”、“夾頂”……這種集體採茶勞作的情景,最近又出現在中山市五桂山南橋村。據了解,山間採茶的情景在五桂山一帶已消失了很久,或許只有老一輩中山人,才會偶爾提起中山市五桂山的茶廠和茶。直到去年,南橋村一位80後的小夥子又將大家召集起來,想重振五桂山紅茶這一特産,於是就有了開頭婦女集體採茶勞作的那一幕。

  重生

  80後小夥重新打理荒廢茶園想帶領村民重振五桂山紅茶

  中山市南橋村白石坳一片約20畝的老茶園,在80後小夥子古結良的&&下,重新被村民管理起來。古結良告訴記者,希望能利用五桂山的好山、好水,重新把五桂山的“雲南大葉種”紅茶發展起來。

  茶園荒廢已久,目前産量不高

  古結良是土生土長的南橋村人,家住南坑,隔壁是白石坳。中山市白石坳有一片約20畝的茶園,主要品種是雲南大葉茶。上世紀90年代始,由於無人打理,任由茶樹自由生長。村裏一些懂得做茶的人每年都會去採摘,並用土法制茶,供自家飲用。

  以前,古結良並沒太留意村裏的茶,後來他的一位同事説起母親每年都會炒茶,他便留意起來,並且計劃重新振興這片茶園。“五桂山曾經有茶廠,我們看到茶園荒廢了這麼久,覺得可惜,也開始思考,能否帶著村裏人恢復五桂山茶葉這特産?”古結良説。

  這種嘗試從去年的夏茶開始。古結良帶著一些村民忙碌了大半年的時間,相繼投入了一些費用打理茶園,最後只採了幾百斤茶。茶葉只在朋友圈中分享,並沒正式對外銷售。他説,五桂山山好、水好,發展生態茶園應該有優勢。

  希望政策扶持,擴大種植規模

  目前,古結良他們面臨的難題是茶園規模太小,無法機械化和標準化操作。今年的明前茶,他們前後也就做了不到兩百斤。由於茶葉量太少,揉茶的機器都派不上用場,只能用手工揉茶、炒制,每一次炒制出來的茶,質量不同,品質穩定不下來。

  “如果想要恢復五桂山的茶園,還要再開發多一些,但五桂山是生態保護區,再開闢新茶園有些難度。”古結良説,雖然五桂山荒廢的茶園在長坑水庫、桂南一帶還存留一些,但太過分散,難以集中管理。“現在看來,單靠我們的力量,很難實現重振五桂山茶葉特産,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出臺一些扶持政策,把存留的茶園統一起來,或增加種植面積,並引入一些社會資金。”他説。

  尋源

  五桂山的茶園哪來?往昔,18歲的姑娘開山種茶

  黎少喜今年60歲,既是採茶婦女中一名,也是當年的開山種茶的"老知青"。18歲,她來到五桂山與茶打交道,至今有大半輩子。

  他們種下第一粒茶籽

  接受採訪當天,黎少喜特意穿上帶茶花圖案的傳統服裝,戴著斗笠,一邊採茶,一邊向記者唱起了"採茶姑娘"的山歌來。"你看,這春茶最嫩,味道比較濃郁,有一種自然的花香味。"她把茶簍遞過來,展示她的勞動成果。"這最好的叫'一槍兩葉',稍差一些沒有槍的是'夾頂'。我們常年跟茶打交道,一聞就知道清明的茶最香。"

  黎少喜説,當年來到五桂山時是18歲。"當時隊裏幾十個人,在基建田規劃搞茶山。茶籽從雲南、英德、福建那裏運來,我們就開始在山坡上打溝、種茶籽。五桂山種下的第一粒茶籽,炒的第一鍋茶,都出自我們的手。"她自豪地説。

  五桂山茶廠始於1974年

  黎少喜來五桂山時是1974-1975年間。當時知青們每天要挖2尺深、10丈長的溝種茶籽。"單靠女仔是做不過來的。"黎少喜回憶説,當年挖的茶山連片,現在附近房地産開發的位置以前也有茶園。

  當年,黎少喜與另外一個女孩被派到福建、英德學習制茶技術,回來後,開始揉茶、炒茶。"那時用一個很大很大的鍋來炒茶,人坐在灶臺邊上,汗水不停地滴下來,滴到鍋的邊緣上,就嗞的一聲蒸發了。"

  茶多的時候,忙不過來,附近十幾個村民都一起來幫著揉茶、炒茶。"我跟茶打了大半輩子交道,非常辛苦。"她説,這些茶主要供應給中山,公社就喝茶廠的茶。

  五桂山的大事記中記載,五桂山茶廠在1974年興建。當年,從三鄉公社劃出桂南、南橋大隊,從環城公社劃出石鼓大隊歸五桂山區建設指揮部管轄。指揮部部址遷到南橋泥屋山腳(原水電管理站),常住人口5645人,屬公社級建制。在1974-1975年間,大批知青落戶指揮部白石坳、牛軛潭、石瑩橋、和平、銀坑、大寮等地興建有知青場,接收落戶參加農業生産勞動的知青2000余人。

  每年村民仍手工制茶

  大約在1990年以後,五桂山的茶園開始逐步荒廢。白石坳的茶園雖然屬於村集體,但變成了無人打理的"野茶園"。每年,黎少喜都和村民一道去採茶葉,回來後自己制茶喝。"有時候製作綠茶,有時候製作紅茶。這些茶樹當年這麼辛苦種下,不能浪費。"

  怎樣製作五桂山紅茶?

  手工製作一道有機的五桂山紅茶

  採摘

  早上6點鐘開始採摘茶樹最嫩的葉子,一直到下午,午間11點到2點左右休息。清明前的春茶最嫩,最香。帶著芽的叫"兩葉一槍",槍指的就是芽;沒有芽的嫩葉叫"夾頂"。6斤葉子可做1斤春茶。

  茶葉行內有句話説:"三天前是個寶,三天后就是個草"。指的就是採摘要適時,要早。

  萎凋

  在陰涼通風的屋內,攤開放在竹子編成的架子上自然萎凋,排走茶葉裏面的一部分水分。不下雨的天氣裏,一般需要兩天時間。

  揉茶

  數量多的時候用機械揉茶。但數量少的時候,就靠人手揉茶。揉茶時要將茶葉揉搓成深綠色的,水分擠得越多,茶色越深。揉茶跟天氣有關,天氣下雨時,濕度大,揉茶難以揉出汁來。

  殺青

  用大鍋炒,武火殺青。一邊炒,一邊用手翻茶。隨著溫度升高,茶色逐漸變深;鍋裏水分少了之後,開始響起了嗞嗞聲。手工殺青需要一個多小時,要不斷翻炒。最後茶色接近了黑色。

  再炒一次

  文火將茶再炒一次,把茶的水分完全逼出來,炒完的茶香味濃郁。

  品茗

  五桂山紅茶味道怎樣?需要改良的地方還有很多

  80多歲的歐陽老師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老一輩的研究人員,跟茶葉打了一輩子的交道。記者以朋友的身份拜訪了他,並拿出五桂山的紅茶讓他品嘗。其中,有一部分茶是剛炒好的,有一部分茶是清明前製作好的。

  歐陽老師拿出了兩個白瓷蓋碗、三個白瓷小杯。拿出茶葉後,他放到鼻子邊聞了聞,然後往蓋碗裏各自放了小半的紅茶。他將茶泡了一段時間後,再倒出來看湯色,並品嘗了一小口;等茶湯涼下來後,又再次品嘗。"你看杯沿這一圈,'冷後渾'不明顯,優質的紅茶會有一圈金邊。"

  歐陽老師沒有再直接品評茶的好壞,他給出了一些改良的意見。他説,茶園看上去還可以,但荒廢這麼多年,需要加肥,挖40公分×40公分的溝,放有機肥料或豆餅肥等。另外,需要對茶樹進行深度修剪,保留20公分的高度即可。此外,現在採摘的茶葉有些老,需要再精選一下;揉茶和發酵的工藝也需要改進,要再穩定一些。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