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何紅衛樂明凱
“黨的領導好,趕著山羊奔小康喲。”近日,農業部“百鄉萬戶”湖北調查組一行來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野三關鎮石橋坪村調研,80歲的老村支書鄧習柏以山裏人特有的歡迎方式,對調研組成員唱起了自編歌曲“牧羊樂”,表達他心中的喜悅之情。
近年來,隨著政府“轉方式、調結構”和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的引導方向,巴東縣養殖戶積極性高漲,草食牧業發展勢頭比較迅猛,牛、羊出欄分別達到6000余頭、20余萬隻,年産值近3.5億元,農民增收、畜牧業增效成果顯著。
調查組走訪了湖北省巴東縣、武穴市的10多個鄉鎮。調查組組長、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總獸醫師李慧姣告訴記者,從調研的總體情況來看,農民對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都比較滿意,但是在草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上,還是缺少政策的扶持和專業人才的支持。一些基層獸醫服務體系的工作人員年齡偏大,培訓和保障都很難跟上。
調查組了解到,現有條件下,不少養殖戶僅靠個人經驗摸索進行養殖,缺少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基層獸醫服務體系內缺醫少藥。有時候碰到家畜生病,村民不得不靠去買人用藥品才能應對。
“規模化發展草食畜牧業,龍頭企業至關重要。”調查組在湖北武穴市調研時發現,該市在草食畜牧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引進、培養龍頭企業實行肉羊全産業鏈開發,達到引進一個龍頭,帶動一個産業,致富一批農民的目的。如該市大力推廣“免費借羊、寄託養殖、增重歸己、合同收購”的養殖模式,讓養羊戶放心養羊、開心賺錢。
新型職業農民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在巴東,調查組和回鄉創業大學畢業生田代乾、劉雲蘭夫婦進行了座談,他們成立了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標準化生産,建立了統一的生産作業規程,成功開創了這裡的山羊完全圈養養殖模式。更有意義的是,他們有效利用荒地、荒山種草,利用廢棄的各種農作物秸稈做飼料,改變了傳統的放牧方式,維護了生態環境,推動了當地草食畜牧業的發展,帶動周邊500多養羊農戶創業發“羊”財。
目前國家對生豬發展支持大,投入多,對草食畜牧業方面穩定的項目很少。調研組建議,應該加強草食畜牧業本地專業人才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培養和培訓,壯大基層服務隊伍,提高技術服務能力,為草食畜牧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和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