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記者吳晉斌馬玉
“山西有6000多萬畝草地,可以增加養畜量1500萬個羊單位;每年浪費的大量秸稈利用起來,還可再增加養畜量1500萬個羊單位。”在今年的全省畜牧工作會議上,山西省農業廳廳長李平社再亮“新家底”。
與往年農牧合併開會的不同之處是,這是山西首次單獨召開畜牧年度工作會。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提出的“五新”要求和中央農村工作會提出的“轉方式、調結構”的戰略任務大背景下考量這次省級會議,山西做大做強畜牧業的意圖明顯——
2012年,在副省長郭迎光的主導下,山西啟動實施了畜牧産業翻番工程,三年來,山西畜産品連續以兩位數增長,家禽、奶牛、羊在全國都排前10位;每年增加近1000個養殖場,規模化水平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達到了700元,成為山西農業七大翻番工程中發展最快最穩定的産業。
新定位:畜牧強省
從傳統觀點來看,山西是農業小省,6000萬畝的耕地資源十分有限,且經過多年的發展,可挖掘潛力已不大;山西的特色是小雜糧,大宗糧食作物産量根本無法和糧食主産省份相比。
長期以來,山西省不單煤炭賣的是原料,糧食賣的也是原料,農業結構存在著種養脫節的問題,糧食的轉化率只有26%,大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晉糧南運”、“南豬北上”是山西農業種養脫節的寫照,從賣煤到賣糧,賣原料思維的背後是畜牧産業發展結構和方式的滯後。
山西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比較優勢:作為全國十三個牧區半牧區省之一,山西有6000多萬畝草地、100億公斤的玉米産量及其可飼養1.5億隻羊的副産品秸稈;
更大的區位優勢是,山西省地處北緯34°~40°之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國際上公認的優良畜牧業生産地區;
有資料顯示,我國人均糧食消費由1980年的256公斤下降到目前的200公斤,而同期肉類消費由12公斤增長到55公斤。市場需求就是生産的方向,畜産品需求的增加,必然要求畜牧業生産的增加。山西的市場優勢是處於東西結合部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邊沿區域,有消費畜産品的巨大市場空間。
基於上述判斷,山西開始重新認識規劃畜牧産業。畜牧業橫跨一二三産業,前連種植業,後接加工業,是帶動飼料工業、畜産品加工業、食品工業、包裝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的中軸産業,可以成為山西目前發展非煤産業、優化經濟結構中最具活力的産業。
從世界和全國來看,荷蘭、法國等發達國家食品加工業80%的原料來自動物産品,我國食品工業的加工原料約65%來自於畜産品,畜牧業成為增加農民收入中最具拉動力的産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能成為山西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這即是2012年5月山西啟動畜牧振興工程的大背景。
新格局:産業集聚
三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連續召開了全省振興畜牧大會、生豬産業現場會、牛羊産業發展座談會、畜禽養殖糞污治理現場會和全省第二次畜牧大會,全省逐漸形成發展共識:豬、雞、牛、羊四大産業齊頭並進,雁門關發展牛羊草食生態畜牧經濟區,晉東南玉米帶發展生豬産業,晉中綜合做大做強、晉南發展家禽業。
區域佈局促進産業集聚,山西畜牧業呈現出規模板塊化格局,在此基礎上,山西積極發展家庭牧場、養殖小區、大型園區、現代公司等新型畜牧經營主體,推行“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産規範化、糞污無害化”,按照産供銷、種養加一體化和糧畜草産業化的循環經濟模式,引進恒天然、寶迪等企業帶動項目發展。
從2012年開始,山西每年出臺強農惠農政策時,都將畜牧業作為重點,先後新增財政資金9000萬元對牛羊良繁體系建設、牛羊規模養殖場建設、牧草基地建設、秸稈青貯氨化等進行補貼,對企業貸款進行貼息,構建起“四補一貼”的政策體系。
轉方式、調結構、撥資金,山西先後出臺12項扶持政策,資金達5.529億元,助力畜牧産業翻番工程,山西畜牧業發展速度和規模呈現出後發強勁態勢:
2014年,全省雞飼養量4.4億隻,比2013年增長19%,連續3年增長幅度保持在15%以上;羊飼養量3400萬隻,比上年增長24%,是2011年的1.5倍;生豬飼養量2900萬頭,比上年增長6%,在市場劇烈波動下能實現這樣的增長全國也少見;牛飼養量近300萬頭,繼續保持平穩發展。
2014年,新西蘭恒天然集團應縣牧場在一年內就實現了簽約、建場、引進1.5萬頭純種奶牛的目標,稷山縣晉龍集團投資2.2億元建設的100萬隻蛋雞養殖示範園已滿負荷生産,平定大正偉業300萬隻蛋雞養殖項目竣工投産。初步估算,這些大項目可以增加畜禽飼養量2億隻,提供就業崗位和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10萬個,創造利潤50億元,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極。
由此,畜牧産業大草場、大園區、大龍頭、大物流、大體系,全産業鏈相互銜接、循環發展的現代畜牧發展格局呼之欲出。山西人開始對畜牧業再定義:一個科技含量高的産業,一個能賺錢的産業,一個有文化人的産業,一個很體面的産業。
新起點:糧改飼
上世紀末,在第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中,運城市和呂梁市抓住機遇分別發展了500萬畝水果和300萬畝紅棗,山西打造了一個晉南水果園和呂梁紅棗山。
在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中,一個重要內容是推動農業結構由二元向三元結構轉變。山西朔州市成為全國糧改飼和種草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市,以朔州為核心區的雁門關生態區迎來了新的戰略機遇,山西如何順勢而上?
“要有種草就是種糧食的思維,要敢於拿出好地來種草。”山西省農業廳副廳長雷郭堂説,“新一輪結構調整就是要把畜牧業打造成山西的支柱産業,把雁門關地區打造成為山西乃至全國的畜産品生産基地。”
根據山西省委、省政府新一輪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規劃的總體安排,雁門關地區大力開展“糧改飼”,主要是積極推進飼用糧生産,發展飼用玉米、青貯玉米和苜蓿等優質牧草種植,充分利用優質飼草和秸稈資源發展草食畜,變生産糧食為糧食和肉蛋奶並舉。率先實現“以農為主”向“以牧為主”轉變,大力發展糧草經濟,以草定畜,草畜配套,建設一批大牧場,形成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山西省畜牧局副局長姚繼廣説,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建設已經有十多年,在如何正確處理農牧關係、糧畜關係、林牧關係、生態與經濟關繫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並可以在山西複製。
山頭鼓角相聞,山西畜牧風頭正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