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種子的尷尬:不造假,難嗎?

三農 中國科學報 2015年04月07日 09:0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種子是不可替代的農業生産資料,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

  然而春耕在即,農業部卻公佈了多起種子造假案件,引起社會關注。其中,湖北綠盟農貿有限公司經營假“紅纓子”高粱種子案導致農戶損失65萬元;吉林省四平市于志紅等人制售假劣玉米種子,有完整的種子加工、存放、包裝生産線,現場查獲散裝玉米種子約350噸,成品種子6800余袋;河北省新樂市牛輝、牛雪麗經營假玉米種子,銷售給92戶農民,致482.9畝玉米嚴重減産,損失約33萬餘元。

  很快,農業部在湖北省襄陽市啟動11個省份區域性種子制假售假專項治理打擊行動,重拳打擊侵犯品種權和制售假劣種子行為。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我國種子市場秩序已明顯好轉,但在部分省際交界地區種子市場未審先推、套牌侵權等問題突出,不僅損害了農民利益和品種權人合法權益,也給農業生産安全帶來了風險。

  區域性種子市場混亂不容忽視

  一粒種,萬擔糧。種子真假優劣與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息息相關。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秀得金農資有限公司等經營假玉米種子案就是其中一例。2014年4月,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種子管理處根據舉報線索,對牡丹江市秀得金農資有限公司等經銷的“京單28”玉米種子疑似為假玉米種子進行查處。經查,該批“京單28”假玉米種子由山東洲元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分公司生産,涉案種子13050公斤,違法所得233950元。

  2014年6月,經公安機關偵辦,加工包裝假種子的犯罪嫌疑人王龍(化名)已被批捕。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相關人員向本報記者介紹,為重點解決區域性種子市場混亂問題,維護農民利益和品種權人權益,保障農業生産用種安全,農業部決定在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陜西等11省開展區域性種子制假售假專項治理打擊行動。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2013年國內種子産量已達到1670萬噸,隨著國內種子市場規模的擴張,市場需求的提高,政策推動等因素的影響,未來幾年種子生産企業還將逐步增多,産量呈現穩定增長走勢。

  與此同時,隨著國內種子行業各細分産品商品化率的不斷提高,我國種子需求也將繼續增長,預計到2019年我國種子需求量將達到1995萬噸。

  “總體來講,最近幾年種子市場的質量有明顯好轉。”陜西省漢中市種子管理站副站長王海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事實上,隨著新的農作物種子生産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出臺後,種子企業逐漸減少,農作物品種數量也減少,品種多、亂、雜現象有一定好轉。“但國內的種子侵權現象時有發生,一個種子有很多不同的名字,這樣使得農戶無法區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郭仰東指出。

  郭仰東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道,問題更多出在一些繁種單位上。種子繁育往往委託專業繁種公司,其間這個公司把種子親本轉賣給其他公司;或者讓其他公司也參與繁種,繁育的種子可能以這個名字銷售,也可能名字不一樣,而農戶是無法辨別的。

  “《種子法規定》主要農作物品種在審定之後才能推廣,很多種子企業玩‘舊瓶裝新酒’的把戲,自己企業原來有一個品種,已經通過審定,可以合法推廣,現在又有了新的品種,但是沒有審定,還不能推廣,就可能用原來的名稱來推廣新品種,這實際也是制假售假行為。”王海潮説。

  “隨著種子企業、品種數量的減少,種子生産商更集中在種子優勢産區,而在種子的銷售地出現問題,處理難度比較大。”王海潮介紹到,比如農業部在漢中市抽樣檢測發現某些品種是假種子,但種子生産商是省外的,處理起來比較困難。

  業內專家也表示,如果這些區域性種子市場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不僅嚴重制約種業自主創新,更會影響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種子檢驗大有作為

  中國正處在由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種子大國向種業強國轉變的新歷史階段,種子檢驗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專家表示,總體態勢仍然是機遇大於挑戰。

  “國內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種子審定、檢測制度,以北京為例,北京市農業局設有種子管理站,具體負責北京市農作物種子管理和監督工作。”郭仰東介紹道。

  據了解,種子檢驗是利用科學、先進和標準的方法,對種子樣品的質量進行檢測、分析、鑒定,以判斷其質量優劣,主要包括品種真實性檢測、品種純度鑒定和其他指標檢測。

  比如,農業部規定,農業部抽查種子樣品的品種真實性檢測由全國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統一安排具備資格的檢驗機構承擔。省級抽查樣品的品種真實性檢測,有檢測能力的自行檢測,無檢測能力的可選擇其他具備資格的檢驗機構進行檢測。

  “品種真實性檢測及轉基因檢測,現在有承擔能力的在省部級以上,省級以下的檢測手段還是比較落後,檢測能力還是比較缺乏。”王海潮説,由於抽樣檢測時間週期比較長,如果出現農戶打官司現象,證據獲得比較困難。

  而諸如對種子抗病性等方面的鑒定也確實存在困難。“作物田間發病情況與種子本身是否真的抗病,以及環境、栽培管理(如農藥控制)均有關係,比想象中的要複雜。”郭仰東説。

  王海潮認為,應加強基層種子檢驗管理體系的建設,國家級抽檢要加快頻率、擴大覆蓋面、提高檢測和結果反饋速度。

  對於套牌品種檢測的問題,王海潮指出,基層對品種套牌檢測能力不足,不能及時發現套牌侵權行為。

  在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種子打假專項行動抽查檢測結果匯總分析會上,專家認為,種子檢驗可以在種子向種業轉變的領域拓寬、新制度構建的層面拓展、監管工作的力度加大等三個方面大有作為。

  産權保護:造房子得自己掌握鑰匙

  “保護種子的知識産權實在是太重要了!”山東冠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才臣説,“現在還是比較亂,‘挂羊頭賣狗肉’的情況很多,而種子與其他商品不一樣,查處難度更大。”

  據悉,當前我國以企業為主體,育繁推一體化的品種創新體系正在快速形成,育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品種。但同時,套牌侵權現象也正在成為種子監管工作中的一個新的突出問題,嚴重擾亂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挫傷了企業和育种家創新的積極性,對品種創新産生很大的阻礙。

  加強種子知識産權保護是種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種子的知識産權得到有效保護後,企業才願意在品種研發上加大投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仇煥廣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説。

  儘管已經取得了一些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品種,但國內種企普遍“個小兒”,研發投入能力還比較弱。據了解,美國著名種企孟山都每年的科研投入達到13億美元,接近80億元人民幣,而國內種企科研投入上億元的不是很多。

  民族種業缺乏原始創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企業由於知識産權保護不利而額外增加的成本很高,損失的利益更大。保護好知識産權後,民族種企才願意在種子創新上加大投入,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這樣才能逐步出現自己的好品種。

  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國家對種子知識産權的保護措施。然而目前,國家每年向農業投入的資金雖然不少,很多卻“撒了芝麻面”,“農業投入中應劃出一塊專門給種業”。方才臣建議,國家應該用資金扶大扶強,先給企業輸血,再讓企業造血,進行良性循環,逐步發展壯大。

  此外,“一定要抓緊制定出嚴格的法律,加大打擊力度。”方才臣説。

  所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侵犯品種權應儘快進入刑法範圍。現在出現假劣種子是行政處罰為主,而套牌侵權種子對農民利益也有很大的侵害,也應當從嚴處理。

  另一方面,企業要及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權益受損,要向行政部門提出來。“自己造房子,鑰匙要掌握在自己手裏,企業和個人要有這個意識。”王海潮説。

  問君還有幾多愁?最怕假冒種子到處流。“誠信經營是種業市場的永恒話題,打擊假冒仍是市場管理的第一要務。”中國種子協會秘書長李立秋表示。

  “近年來國內在種子産權保護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我國實際國情是作物品種繁多,加之一家一戶生産方式,因此作物品種管理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問題。”郭仰東説。

  構建中國種業誠信體系的序幕已經拉開,每個種業人都扮演一個角色,都有維護公平競爭、打擊假冒的責任。隨著新種子法的頒布,打假力度會進一步加強,靠套牌維持的一些企業將無生存空間。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