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圖①:安徽舒城採茶女。
本報記者 葉琦攝
圖②:西湖龍井茶手工炒制。
人民視覺
圖③:雲南西雙版納賀開古茶園。
本報記者 徐元鋒攝
採
笑歌聲裏滿簍鮮
葉琦 陳勝
韓敘清家住安徽省舒城縣舒茶鎮石塘村,今年芳齡25,前年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後,徑直回到家鄉種起了茶。轉眼間,兩年的光陰就在她手指與茶葉的翻飛中流逝了。
大學畢業,放棄省城,還當起了採茶女,這個姑娘有點執拗。
天才濛濛亮,韓敘清就從睡夢中醒來了,洗漱一番,吃了三個茶葉蛋,背上背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步行半個小時,來到“九一六”茶園,偌大的茶園靜悄悄的。“看來我是今早的第一人了”,韓敘清笑著説,“一般人都不願意早上採茶,露水重,衣服打濕了不算,效率也低。”説話間,她的雙手在茶葉間靈巧地舞動,一片片茶葉早已進了採茶的籃子。“採茶比割麥子、摘棉花的技術含量要高,活也特別累。沒有決心和耐心很難做得好。”
早上8點多鐘了,採茶的人漸漸多了起來,這一群、那一夥,大家擺起“龍門陣”,聊著家長裏短,有説有笑。她們嘴裏説著話,雙手卻一刻不停。
上午幹活的時間顯得好漫長,小韓把帶來的收錄機打開,播放了《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來到了咱農家》《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等,在樂曲歡快的節奏下,大夥採茶更麻利了。
日上中天,採茶女紛紛抱著自己裝著新鮮茶葉的竹簍,像呵護著嬰兒,生怕掀翻了抖落了茶葉,沿著陡峭的山路下了山。吃飯前,要在附近的溪水裏洗洗手,可短時間裏,哪洗得清手上黑色的茶葉汁?顧不得那麼多,大家小跑到廚房,拿起碗筷盛起飯就狼吞虎咽起來。採茶可是一個重體力活,消耗的能量很大。
吃過飯,雖然有點疲倦,但小韓又上山採茶了,這會兒正在趕工期,“通常清明茶價格比較高,我們會在4月中旬完成第一遍採摘,五月初完成第二遍採摘。”
夜幕降臨,採茶女慢慢散去,小韓也結束了一天的採茶工作。她將鮮葉背到茶廠,把一天的辛勞換成“票子”。“7斤5兩,一共225元。”老闆將嶄新的人民幣遞到小韓手中,小韓樂呵呵接過屬於自己一天的勞動成果。“一開始當採茶女,心裏只想著那份浪漫,沒想到真幹起這個活兒,覺得好累,有時真想放棄,但手藝越來越熟,活越來越多,收入自然也高,也就堅持幹下來了。”
明天雞鳴三聲的時候,採茶女們又將開始新一天的忙碌。
炒
心手合一香滿堂
本報記者 張文
茶香四溢,甘醇滿堂。明亮的火焰在爐灶裏跳躍,翠綠的茶葉在熱氣中翻騰,對四川旺蒼縣老茶師楊明德而言,炒茶,無異於一場神聖的儀式。
米倉山位於四川旺蒼縣,空氣清新、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所産茶葉色澤綠潤,香氣幽雅。“茶葉的靈氣來自於大自然,但要經過炒制,靈氣才能轉化成香氣。”在楊明德看來,茶是植物中的精靈:吸天地日月精華,享清風雨露滋潤,經人點化,凝結成獨有的味道。
而炒茶,便是這“點化”中關鍵的一環。採摘的茶葉經過攤晾,仍然會保留有70%左右的水分,而炒茶這道工序正是為了使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發酵進程,同時保留下茶汁的精華。如果説産地、品種等構成了茶葉品級的“先天條件”,那麼炒茶,則是決定茶葉品級高低的“後天因素”。行內人常説,一半看茶青,一半看炒功。
炒茶的第一步,是將炒鍋燒至180攝氏度左右,再均勻撒入茶葉。“用重火還是文火,要看茶葉自身。”楊明德用手探至離鍋心不到一寸的距離,便已判斷出溫度是否合適:“米倉山地勢陰涼,茶葉需去除苦寒才能口味溫厚,所以一開始要用重火。”
楊明德變換手勢間,嫩綠的青葉已在鍋底發出輕微的嗞嗞聲,清醇的茶香開始在屋內瀰漫。炒茶的要義之一在於控制炒鍋的溫度,“先高後低,恰到好處”是楊明德的秘訣:一開始,炒鍋的高溫可迅速控幹茶葉水分,然後適當降低溫度,既使芽尖和葉緣不致被炒焦,又能達到炒勻炒透的目的。
“老葉輕殺,嫩葉老殺”,楊明德告訴記者,嫩葉中含水量較高,如果嫩殺,容易産生紅梗紅葉,炒好的芽葉易斷碎;而老葉則相反,含水量少,葉質粗硬,不宜過分控水。説著,楊明德抓起一把茶葉向記者展示: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手捏葉軟,稍有彈性,嗅之則草氣消失,茶香顯露,是為佳境。
炒好的茶葉遠聞香氣撲鼻,拿捏過後,更是手有餘香,久久不散。如此的佳品,全憑楊明德的雙手靈巧穿梭于滾燙光滑的鐵鍋炒制而成。根據火候不同,整個炒茶過程分為輕炒鍋、復鍋、回鍋三道工序,總共持續一個多小時,讓人不免擔心炒茶人的雙手能否扛得過鐵鍋裏的高溫。
“老師傅才能毫發無損,年輕人沒人敢炒。”楊明德輕鬆一笑,攤出自己的雙手:厚厚的老繭,記錄了他幾十年的炒茶生涯。“心不離手,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炒茶就成功了一半。”楊明德回憶,年輕時學炒茶,常常滿手燙起水泡。有炒茶人戴上手套或用上小笤帚,但楊明德的師父堅持讓他用裸手炒茶。
“茶乃靈物,人乃靈長,若非肌膚相觸,豈能感化留香。”師父的話,楊明德至今不忘。
品
明前茶 貴如金?
王君平 楊華
俗話説“明前茶,貴如金”,而清明後穀雨前採制的“雨前茶”,與“明前茶”採摘期相隔不過半月,價格卻相差幾百到上千元。
明前茶究竟值不值?
“明前茶是茶葉中的上品。”茶商劉先生説,“不同品種、不同採摘時間、不同炒制技術都會影響茶葉的質量,從而影響茶的價格。”
喝“明前茶”就是嘗鮮,這第一口茶究竟好在哪?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陳培毅説,茶葉最主要的營養成分,就是茶多酚和氨基酸。而綠茶中茶多酚比紅茶、普洱中的茶多酚含量高出3倍。從營養成分來説,明前茶中的營養元素相對雨前茶較少,因為它生長期、光照期短,葉片選擇也過於細嫩,茶色清淡。而雨前茶葉片相對較厚,包含的茶多酚、氨基酸以及其他微量元素更多,例如茶多酚的含量就比明前茶高30%左右。只要製作工藝好,雨前茶的色香味會比明前茶更加濃郁。
茶的品質與土壤、産地及當年的氣候有關,和葡萄酒一樣。陳培毅提示,買茶時不能單憑茶葉採摘的季節來判斷茶葉的好壞。如果當年清明節前天氣清冷且茶芽未能完全發散,那麼這一年的雨前茶口感就會接近明前茶。茶葉每年開採的時間也是不一致的。大體説來,總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遲,南北開採時間相差3—4個月。即使是同一茶區,甚至同一塊茶園,由於海拔高度和水肥管理的差異不同,採摘時間也可能會相差5—20天。
由於明前茶維生素C的含量高,適合工作忙碌及用電腦較多的上班族飲用,飲茶不易過濃。陳培毅説,“濃綠茶中單寧物質會和身體裏的游離鐵結合,造成鐵流失,長期大量飲用濃茶,有可能會增加缺鐵性貧血的風險。脾胃虛寒的人,也不宜過多飲用綠茶。”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家提醒,無論是明前茶還是雨前茶,這種芽葉細嫩的高級綠茶,不能用100攝氏度的沸水沖泡,一般以80攝氏度左右為宜,溫度過高,會使茶多酚過度釋放,造成口感苦澀,好好的一杯茶就浪費了。
其次,新茶中所含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等物質易使人興奮,這對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不良影響。
本版製圖:宋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