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雲南古茶園面臨保護與開發難題

三農 人民日報 2015年04月05日 06:0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3月底,正是春茶採摘的高峰期。幾張“不和諧”的圖片在微信圈裏流傳:某著名普洱茶企業組織的經銷商大會,竟在賀開古茶園裏野外燒烤。

  賀開古茶園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有兩百多萬株兩百年以上樹齡的茶樹,佔地一萬六千余畝,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連片面積最大、密度最高、保護最完好的古茶園”。

  保護不能再靠“躲在深山人未識”

  在賀開村委會曼邁村民小組長扎朵家,幾口炒青的鐵鍋裏滿是熱氣騰騰的“豐收喜悅”。扎朵説,小組136戶人家全是拉祜族,每家古樹茶從十多畝到七八十畝不等。2008年賀開古樹茶春茶幹毛茶120元一公斤,2014年則是1200元一公斤!10多年前,古樹茶收入只是山上換鹽巴、蔬菜的零用錢,如今成了村民們用賣古樹茶的錢蓋起了新房子。

  據不完全統計,雲南全省有古茶園20多萬畝,主要分佈在西雙版納、臨滄、普洱、保山、德宏和文山等沿邊州市。

  如今絕大部分古茶樹已分到千家萬戶。茶農對古茶樹的利用天經地義,但過度採摘、轉包茶園帶來的破壞也不容忽視。一則茶農對古樹茶未來的市場變化吃不準,眼前多采就是多賺;二則有些茶農把茶園一次性承包給茶商,茶商難免對古茶樹進行竭澤而漁式的開發。

  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王平盛告訴記者,如今對古茶樹的直接傷害有三個方面:一是過度採摘;二是茶園管理不當;三是破壞茶樹的生存環境。古樹茶價格一路高漲,有的採摘把發出的芽葉全掰下來,以前不採的夏茶也採,茶樹得不到休養生息;有的大量使用“粘蟲板”等生物防治技術,反而打破了茶園裏食物鏈條的平衡。

  在雲南,現存古茶樹茶園大多分佈在地處偏遠的少數民族生活區,群山阻隔道路難行,讓它們躲過了當年“低産茶園改造”一劫。隨著不值錢不高産的古茶樹變身“搖錢樹”,而道路、通訊等發展迅速,古茶樹不可能再靠“躲在深山人未識”來消極保護。

  雲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劍源認為,古茶樹“經濟林木”和物質文化遺産的雙重屬性,決定了開發與保護的複雜性,二者動態平衡的界限在哪?保護的界限如何不是“橡皮筋”,現實中還遠未回答清楚。

  規模化旅遊開發面臨環境質疑

  古樹茶火了。除了“賣樹葉”,有人也開始躍躍欲試“茶山遊”。按道理講,古茶樹和古茶園保護,應重在小區域的生態鏈條和環境,儘量減少人為干擾和改變,規模化的旅遊開發有沒有可能對茶山“傷筋動骨”?

  在雲南政協報副總編程昕眼裏,“茶山遊”不可能火起來,只是開發商的一廂情願。“古茶園旅遊題材很小眾,季節性強,投資回報期漫長,破壞生態的輿論風險和與茶農利益糾葛的社會管理風險卻很高。”

  動海六大茶山古茶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段彬顯然不同意程昕的觀點。他向記者介紹了他的思路:一是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的大趨勢下,許多遊客希望找個清靜的去處放鬆身心;二是喜歡古茶園的是小眾,但茶友的基數很大,茶企的經銷渠道對於“網羅”遊客很方便;三是如果停留在“賣樹葉”上,市場風險高,過度採摘怕也不可避免,茶山旅遊可以帶動當地二産、三産發展,更好地保護古茶樹和古茶園。

  “環境友好”聽起來挺美,幹起來不易。2011年,雲南“六大茶山”公司和動海縣簽署協議,開發建設“賀開古茶園”文化旅遊項目,遭到當地拉祜族群眾娜約等人的極力反對,他們認為,開挖建設必然傷及古茶樹,將破壞古茶園脆弱的生態鏈條。

  記者查閱發現,“賀開古茶園”項目涵蓋的綜合服務區、民俗博物館、莊園會所等,均在曼弄新寨、曼邁等古茶樹密集的村寨。對此,段彬解釋,項目經過嚴格論證、評審,環評報告、水土保持、林勘報告等前置手續齊全。“景區規劃前後七稿,核心區建設用地規模從300多畝不斷調減到不足76畝。”

  法律空白、責任不明,破壞行為無人執法

  雲南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啟梁分析,在茶農、茶商和政府三個保護主體中,茶農應該最有積極性,但最缺乏法律支撐和話語權;地方政府的角色是複雜的,既是推進保護的動員者組織者,也可能成為規模化破壞的推手;而進入的茶商,保護與否主要看政府管理、茶農監督的情況。

  我國“森林法”和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只對野生茶和古樹名木進行保護,古茶園屬於栽培型茶樹,又不在城鎮,無法納入“古樹名木”,保護上基本還是空白。近十年來,雲南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西雙版納和臨滄等地相繼出臺了關於古茶樹保護的地方法規,但法律專家們一致認為,保護的法律資源和層級不夠。

  法治雲南研究中心的劉國乾博士建議,既然古茶樹在雲南分佈廣泛,是雲南的一張名片,雲南省可統一制定地方性法規進行保護。馬碧雲博士建議,推行地理標識等原産地保護制度,提升對古茶樹的保護層次,規範産業發展讓茶農獲益,增加保護的動力和手段。

  法律制度是一回事,執行落實是另一回事。動海縣有近5萬畝古茶園,一年林業部門相關的保護經費只有5萬元。基層幹部感嘆:茶樹分到了山裏的各家各戶,要轉租要過度採摘,我們不能總在現場看著吧?西雙版納政協的視察報告還提出,由於涉及多個保護主體,責任不明,實際上對破壞古茶樹的行為是無人執法的。

  動海縣副縣長何青元認為,動海縣33萬人口中仍有6萬多人在貧困線以下,一片茶葉連著群眾生計。對古茶樹保護,縣裏從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培訓和宣傳,群眾沒有保護熱情,缺的是意識和知識;二是引導運用村規民約等民間組織;三是幫助茶商主體與茶農建立在保護中互利的合同關係。

  專家認為,雲南茶葉行業不能過分依賴“古樹茶”等概念,要在普洱熟茶、生態茶園、紅茶綠茶等茶葉品類上多下功夫,進而拓展茶農的增收渠道,才能有望保護好古茶樹和古茶園,讓這筆歷史遺産傳之後世。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