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上海崇明從窮種田郎到“全國種糧大戶”

三農 東方城鄉報 2015年04月02日 10: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訪上海齊茂糧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永久

  今年50歲的宋永久,是崇明縣港沿鎮惠軍村人,2014年榮獲“全國種糧大戶”稱號。他創辦的上海齊茂糧食專業合作社近日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日前,記者慕名來到他的面積達3200畝“水稻莊園”,聆聽他的創業故事,分享他的成功喜悅。

  窮則思變 承包致富

  50年前,宋永久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母親身有殘疾,父親也常年身體不適。家裏共有九個兄弟姐妹,窮得叮噹響,時常揭不開鍋,因沒錢付學費,他10歲就輟學去掙錢了,和父母一起養活弟弟妹妹。他回憶説,那時去堡鎮水閘邊撿小魚、小蝦、小蟹,一齣去就是兩三個月,在外風餐露宿,飽一頓餓一頓,晚上住在稻草堆裏。“那時候只要能賺錢的活,我都幹!想起當時的情形,真是苦啊!後來還學過木匠、賣過棒冰、學過理髮、承包土地種棉花、到外地養蟹、賣化肥、收購糧食……嘗盡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35歲那年,宋永久在收購糧食期間,結識了在崇明團結沙承包土地的無錫老闆,承包總面積達5000多畝。閒聊間,宋永久覺得那個無錫老闆不會種田,糧食畝産量較低,便有意無意地表達了承包的意向,還提出了承包種糧方案。過了沒幾天,無錫老闆主動打電話聯絡宋永久,接受了他的方案,並雇他種糧。宋永久當場提出條件,他想承包2000畝,無錫老闆欣然接受了。一年幹下來,他為無錫老闆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他自己也賺了30多萬元。

  2007年的一天,宋永久到村委會辦事,正好村裏想籌建一個合作社,村支部書記和他説:“你有承包土地種糧食的經驗,不如你把村裏的土地流轉下來種水稻。”在村委會的支持和幫助下,宋永久一下子流轉了1000畝土地,主要種植水稻和小麥。隨著國家對發展農業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種糧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落實到位,宋永久的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走規模化發展之路已經水到渠成。2011年,他和村民進行了商量,流轉了村裏90%的土地種植糧食。

  科學種田 品牌經營

  經過多年的打拼,宋永久創辦的合作社漸漸有了起色,如今合作社擁有社員30多名,標準糧田3200畝,年産稻穀1800多噸,麥子1200多噸,年産值800多萬元。

  精選良種,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最大限度追求産量是每一個種糧農戶的心態,宋永久也不例外。但他認為,光靠規模種植還不夠,還要抓優質高産,關鍵在於選種和農業技術。去年年初,完成獨資經營轉型的宋永久在崇明縣農技部門的技術指導下,實現了水稻平均産量625公斤的佳績。其間,他時常向縣農業技術部門專家討教,選用的水稻品種都是符合國家優質米標準的“花優14”、“秀水134”等,並採用機插秧、測土配方施肥、水稻綠色防控技術等先進的農藝措施,大大提高了水稻單産。

  加大投入,實施糧食生産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生産效率。隨著水稻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用工量也隨之增大,宋永久最煩惱的是在農忙時節勞動力嚴重匱乏,看著成熟的水稻或是麥子不能及時收割,特別是遇上下雨天,就要爛在田裏,心裏十分著急。於是,他想到了村支部書記,請他出出主意,在村支部書記的幫助下,他聯絡了農機部門,道出了規模種糧的憂愁,農機部門建議利用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他先後購置了收割機、播種機、中小型拖拉機、推土機、糧食烘乾機等農機具,進行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生産效率。此外,合作社為進一步解決用工難的問題,將歷年的積累投入到倉庫場地建設,目前擁有標準糧食倉庫2000平方米,水泥曬場7000平方米,並配置烘房;擁有播種、施肥、噴藥、收割等各類農機具20台。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以上。

  大力推行秸稈還田,減少化肥使用量,降低種糧成本。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宋永久在農機部門的指導下,將每年收穫後留下的秸稈就地粉碎還田,這樣既疏鬆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結,同時腐爛的秸稈可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強了土壤肥力,從而減少了化肥使用量。他的這一舉措,也獲得了周邊農戶的積極響應,紛紛實施秸稈粉碎還田。他時常和農戶説,秸稈還田好處多,還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注重科技投入,積極與上海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進行合作。2013年在上海農科院支持下,合作社成立了現代農業研究所;與上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建立了水稻種質資源保護基地,並將教授們的科研成果轉化到合作社的糧田裏,嘗試種植具有保健功能的黑稻、巨胚稻、益腎稻等保健大米,並向市場銷售;還與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合作,試種擬推廣的稻麥新品種;在收穫季節,邀請社會各界對合作社種植的12個優質大米品種進行米質品嘗,選擇吃口好、營養豐富的優質大米新品種,供下年種植;與縣種子繁種及供種單位合作建立種子良繁基地,提供小麥“揚麥158”、“大麥滬麥22”、單季稻“秀水134”等優良品種,供全縣種糧戶種植。

  做大做強糧食産業,實現糧食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化。宋永久在2010年投資140萬元,購置了大米加工設備,進行糧食加工。在實現自産、加工、包裝、銷售一條龍經營模式的基礎上,積極帶領周邊農戶共同致富。2011年合作社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順利通過了大米加工生産QS食品生産安全認證,註冊了“天麗久香”綠色生態大米商標,並在2012年9月,完成綠色食品認證工作。如今,合作社生産的品牌大米,常年銷往江南造船廠、市福利院、學校等企事業單位。由於品質好、無公害並産自綠色生態的崇明島,優質大米投放市場後受到市民青睞,供不應求。在自産自銷的同時,合作社還收購種田大戶的稻穀1500噸,幫助加工銷售。

  做大做強 水稻事業

  對於如何將自己的“水稻事業”做大做強,宋永久笑著告訴記者,去年種植的“花優14”水稻新品種效益好,今後將大面積種植新品種。這還得感謝縣農業部門為他引進了新品種,農技人員除了電話經常聯絡外,還到田頭開展技術指導,“政府對我們農民負責的態度讓我很放心,即使今年再擴大種植面積,我也敢大膽幹下去,優質的糧食不怕沒人要”。多年的種植經驗使他深深體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今後我將主動緊密聯絡農業部門的專家,科學種植才能保證我們農民有錢賺。”同時還要打響品牌,註冊的“天麗久香”綠色生態大米商標目前在申請“上海市著名商標”。一個好的品牌,不僅能夠提升産品的利潤、知名度及其銷量,更為重要的是,優質品牌是合作社誠信的象徵,有利於合作社的長期發展。他還想把合作社打造成糧食烘乾保藏中心、農機服務中心、高産示範中心、良種繁育中心。這些遠大的目標,宋永久覺得光靠自己還不夠,後繼有人才行。於是,他説服了自己的兒子加入了合作社,手把手地向兒子傳授水稻、麥子種植技術。他想在“農二代”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他心中的水稻事業夢。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