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咚!咚!咚……未曾進屯,先聞鼓聲。誰家喜事這般張揚?宜州市北牙瑤族鄉白山腳屯外,記者循聲而進,見到一群人在球場上舞獅。“我們屯黨群理事會準備組織本屯文藝隊巡迴演出,這是舞獅隊在排練節目。”一位圍觀的村民介紹説。
獲知記者探訪黨群理事會的來意,圍上來的村民們七嘴八舌地搶著介紹。原來,白山腳屯黨群理事會成立於2014年初,由4名黨員和9名村民組成,成立不到一年已幹了幾件“大事”:組織村民自籌資金88萬元,修建進屯水泥路及屯內巷道硬化2350多米;籌資建成了包括戲臺、籃球場、宣傳墻等設施的村民文化活動場所;組織舉辦首屆屯級元旦晚會、春節晚會,兩次晚會分別上演了30多個節目,在當地引起了不小轟動;組織村民集體協商制定了村規民約,規範村民行為。
“我們正準備制定生態鄉村建設規劃,組建本屯産業協會……”白山腳屯黨群理事會會長石景傑滿懷信心地介紹未來發展思路。
屯級黨群理事會遍地開花結果
在宜州市,像白山腳屯這樣的屯級黨群理事會至2014年底已經建立了2149個,覆蓋了95%以上的自然屯。宜州推廣的屯級黨群理事會是以自然屯為單位的村民自治組織,由村“兩委”組織全屯村民會議,根據自然屯的人口等情況選出5-15人組成,其中黨員佔1/3左右。
“屯級黨群理事會是宜州將‘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村經驗的豐富與推廣,把村民自治組織建立在自然屯上,發揮自然屯親緣、人緣、地緣優勢,凝聚農村黨員先鋒模範之力,集聚廣大村民的意願與智慧,實現自然屯的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屯級黨群理事會的普遍建立,助推農村徵地拆遷、土地流轉、糾紛調處、破除陋習等諸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宜州市委書記黃平權説。
屯級黨群理事會有效運轉,破解了自然屯無人議事、無人管事、無人辦事難題,調動了黨員和群眾的積極性。劉三姐鄉小龍屯78戶村民270多口人,2010年選舉成立黨群理事會,是宜州最早“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家園自己建”的自然屯之一。該理事會成立不久即破解了集體土地整合使用的“政府管不好、本屯無人管”老大難問題,整合40多畝土地用於建設觀景長廊、風雨橋、旅遊碼頭、觀景臺、停車場、戲臺、籃球場等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發展鄉村旅遊業。如今,村民依託這些設施在屯內建有兩家農家樂旅館和15個餐飲店,年收入超200萬元。
過去很多涉農項目對群眾有益顯而易見,但涉及村民具體利益時,往往是這個同意那個反對,甚至阻撓施工,“明明是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卻落實不下去”,許多負責聯絡項目的幹部苦惱不已。如今,項目要不要實施、如何實施、涉及具體利益如何平衡等交由理事會去協調處理,由於親緣、地緣以及理事會成員的威信威望發揮作用,事半功倍,“有黨群理事會的‘幫忙’,阻力小了,效率上來了。”宜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覃薪吉説。
“黨群理事會成立後,我們組織部門還要指導理事會制定章程、議事規則、村規民約等一系列制度,一方面保證理事會的活動不會偏離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讓理事會依規議事、管事、辦事,保證公平公正。”宜州市委組織部部長班華任説。農村低保評定、危房改造補貼分配等,過去由於缺乏議事機制與平臺,基本上由村民小組組長一人説了算,公平問題飽受詬病,如今由黨群理事會共同決定,群眾異議大幅減少。同德鄉楞村山仔屯79歲的班秀珍老人,其兒子兒媳先後病逝,老人獨自照顧兩個未成年孫子,一家住的泥瓦結構房屋已屬危房。屯黨群理事會商量著優先給班秀珍申請危房改造補貼,村民對此完全沒有異議,還積極響應會長潘現江的倡議,為老人捐款捐物。新房動工建設,屯裏黨員也主動義務幫工。
黨群理事會對農村改革發展的啟示
農村要實現自我發展,需深化改革、創新機制,調動各方力量的積極性。宜州探索的黨群理事會新模式,對我區農村深化改革與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啟示一:破解了村民行使自治權利與切身利益脫節難題,創新了農村社會治理機制。我區農村一個行政村下轄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自然屯,以行政村自治單元範圍過大,村民參與涉及切身利益的本屯事務管理難,自治權利趨於“虛空”。宜州農村全面建立屯級黨群理事會,形成了行政村與自然屯兩級自治格局,縮小了村民自治單元,村民對本屯産業發展、公益事業等事務有參與權、表決權,自治權利更實在,進一步夯實了村民自治制度基礎。
啟示二:破解了農村黨員、退休幹部等力量“閒置”問題,有效緩解農村發展人才瓶頸問題。在我區廣大農村,大量普通黨員“除了開會就是交黨費”,未能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力量被閒置比較普遍,有一些有文化、有能力、有意願的退休幹部、老師、村幹,缺乏繼續服務群眾的平臺與機制。“宜州目前有黨員2.08萬名,其中農民黨員1.13萬人,絕大多數的自然屯都有3名以上的黨員,如果這些黨員的先進性都發揮出來,這股力量不可估量。”黃平權説。
啟示三:破解了黨組織、黨員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難題,有利於密切黨群關係。當前,隨著惠民惠農政策不斷“加碼”,需要落實到屯的涉農項目、公益項目越來越多,村兩委幹部對惠民政策的落地常常既“管不到底”又“顧不到邊”,力不從心。在宜州廣大農村,村民們以屯為單位選出能力強、威望高的2-5名普通黨員,和4-10名群眾代表組成理事會,共同管理處理屯裏事務,是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延伸與補充,又是傾聽群眾意見的重要平臺和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