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咋辦呀,咋辦呀?”貧困戶鐘偉看著自己家堆滿窖的胡蘿蔔直撓頭。記者下窖看到,上萬公斤的胡蘿蔔有不少開始長芽,再賣不出去就得扔。
遼寧省瀋陽市沈北新區尹家鄉新農村是遠近聞名的“胡蘿蔔第一村”,現在是網上有名的“胡蘿蔔銷售第一難”。近2萬噸胡蘿蔔安靜地躺在窖裏少人問津。
上網告急!沈北新區有關部門幫村民忙著上網發佈求購信息,通過微信等方式開展了“愛心大團購”活動。遼寧服務業主管部門也啟動了應對機制,積極組織省內大中型農産品流通企業赴現場採購胡蘿蔔。新農村黨支部書記佟家文説:“沒想到咱瀋陽人這麼熱情,超市和各單位食堂紛紛前來‘愛心採購’,3月份以來已經賣出去200多萬公斤。”
記者在採訪中得知,“胡蘿蔔第一村”的“賣難”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2007年和2012年都出現過類似情況,只是今年問題更加突出。光靠“獻愛心”能解決長久之計嗎?
就在新農村裏,村民段立權卻做著給外地胡蘿蔔“美容”和冷藏的生意。他説:“這一車車裝的都是福建發來的新胡蘿蔔,人家的胡蘿蔔一根根又立整又乾淨,到批發市場都能賣到每公斤3元,可咱村的胡蘿蔔0.3元一公斤都賣不動。我曾給咱村做過銷售代理,知道咱村的胡蘿蔔好吃又有營養,可惜賣相不佳,加上前些年村民‘蘿蔔快了不洗泥’的短視做法傷了代理商。”瀋陽蔬菜流通協會會長何立興印證了這種説法,他認為這兩年頻繁出現“賣白菜難、賣蘿蔔難”,都和農民傳統種植的慣性有關,不看市場變化,不問銷售渠道,不善産品升級,因此經不起氣候災害和價格週期波動。
胡蘿蔔種植大戶佟希信也盼著改變。他家5個縱橫過丈的大窖裏堆積如山的20萬公斤胡蘿蔔,一根也沒賣出去。因為村裏説了,有來“獻愛心採購”的,就讓貧困戶先賣。佟希信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租金1000元,加上胡蘿蔔種子、人工費等費用,成本得2500元左右,隨著去年天旱胡蘿蔔減産,每公斤胡蘿蔔成本價就要0.8元。“現在基本是給錢就賣!”佟希信心裏上火。他説,今年可不能再這麼種了,要是發展訂單農業該多好,他情願多花錢施有機肥,確保胡蘿蔔的品質,賣上好價錢。
佟希信和沈北新區政府副區長張文國想到一塊去了。張文國認為發動各界“獻愛心”救救急可以,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賣難”,還得靠調整種植結構。沈北新區是全國著名的農産品深加工基地,引導農民與農産品深加工産業鏈對接有地利優勢。政府不能干預市場,但可以幫農民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架起産銷溝通之橋,引導農民進行種植結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