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青海海東市:新型“智慧農業”豐富城市菜籃子

三農 青海農牧業信息網 2015年03月24日 13:3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菜籃子工程的鼎力支撐。

  被譽為“青海小江南”的海東市循化盆地,田疇平闊,綠意醉人,黃河臂彎裏新孕育出的海東“黃河彩籃”現代菜籃子生産示範基地,讓城市居民看到了又一希冀。

  走進基地的大棚和玻璃溫室,看到種菜不用一寸土,澆水施肥“打點滴”,黃瓜畝産可達2萬多公斤,不僅讓人對農業和農民有了全新認識,更使人感受到安全綠色的高原現代農業的朝陽正在黃河谷地噴薄而出。

  打造全省菜籃子工程的樣板

  基地的誕生,緣自省委、省政府的決策。2013年6月,全省“菜籃子”建設座談會召開,決定把我省黃河流域作為下一步發展現代農業及菜籃子建設的重要地區,打造新的經濟增長帶,保障全省“菜籃子”市場供給。

  海東市委、市政府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意圖,在黃河兩岸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鎮,總規劃面積3000余公頃,一期用地面積998公頃的廣闊土地上,著手建設海東“黃河彩籃”現代菜籃子生産示範基地。

  這裡日照時間長,土地寬闊肥沃,空氣、土壤、水質潔凈,群眾有果蔬種植、牛羊養殖的悠久傳統,是生産天然、綠色農畜産品的絕佳地域。

  “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基地能夠做到集果蔬種植、畜牧養殖、冷水漁業以及觀光農業于一體。”海東市市長張曉容説,“我們要建設一個代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農業科技生産示範基地,使之成為全省菜籃子工程的樣板,併為全省其他地方提供可資借鑒和複製的生産模式。”

  時不我待。自2014年5月至12月底,基地完成建設投資3.91億元,已建設日光節能溫室530棟、拱棚75棟、智慧溫室2萬平方米,基礎設施、露地蔬菜、經濟林、養殖示範區的建設也全面推進,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入運行。

  物聯網與精準農業的完美結合

  走進基地的“水肥控制中心”, 9個巨型肥液桶一字排開,工作人員身穿白大褂,在“水肥一體化控制器”的鍵盤上操作著。

  “這是基地的核心部分,幾百個大棚所需的水和肥料都靠這裡輸送。”海東綠港現代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文鴻介紹説。

  在中心工作的大學業生祁桂梅來自農民家庭,她告訴記者:“農村澆水時要挽起褲腿,穿上雨靴,身上還濺滿了泥,既費時又費力。而這裡工作環境乾淨衛生, 2名工作人員可以同時為100畝—500畝溫棚澆水、施肥。”

  現代農業的兩大標誌——物聯網農業和精準農業在基地實現了完美結合。李文鴻告訴我們,這套從以色列引進的節水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通過小型氣象站獲取氣象數據,然後根據作物的外部光照、蒸騰量、作物的種類、生長階段來準確補水補肥。未被作物吸收的水肥通過管道回收,消毒後再次利用。

  “採用這套系統,不僅可以節約水肥總量的70%,而且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李文鴻説。

  來到日光節能溫室和玻璃智慧溫室,舉目四望,看不到一寸裸露的土地。這裡的作物都生長在椰糠袋中,一個個滴箭把水肥精確地輸送到作物根部。

  李文鴻告訴我們:“蔬菜的大部分病蟲害來自土壤和水源,椰糠和水肥都經過了消毒,大大減少了病蟲害發生的幾率,這為生産綠色、無公害蔬菜打下了基礎。”

  不僅如此,基地的玻璃智慧溫室全部引進荷蘭技術,日光溫室採用國內最先進的墻體、骨架材料和保溫、通風技術。種子採用世界知名品牌荷蘭瑞克斯旺的新品種,並以自動化、規模化、工廠化模式育苗。新型“智慧農業”的生産管理模式,更讓整個基地全面實現網絡自動化控制,在農業物聯網、農産品質量安全追溯、標準化生産方面實現突破。

  “新品種、新設施、新技術的採用,使基地實現高成本投入,低成本運行,低強度勞動,高效益産出。”海東市農牧局副局長保秀萍説,“基地溫室的使用壽命和單位面積産量都在老式土棚的6倍以上。基地一期建設完成後,預計蔬菜年産量可達3.17萬噸,年産值達1.81億元,純利潤達1.15億元。”

  大學生“變身”新型職業農民

  在海東“黃河彩籃”現代菜籃子生産示範基地,有一群肯吃苦、有文化、有闖勁的大學生。對他們而言,基地就是創業的樂土,就是一所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大學。

  28歲的徐祥東是個“西寧娃”。2014年5月,包括他在內的48名“80後”、“90後”大學生被招聘到基地,踏上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之路。他們的到來,為海東現代農業注入了新鮮血液。

  大學生們被派往江蘇,接受植保、育苗、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等專業的培訓。

  回到基地後,一些大學生與基地內的海東綠港現代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合同,承包經營60多個大棚、2萬平方米玻璃智慧溫室。

  “基地就是一座條件優越的現代農業大學,不僅為我們提供基本的生産資料,還有中外專家手把手地指導,而且平均每人有一座實際操作的大棚。”大學生李樹宏説,“這令其他農業園區的大學生們羨慕不已。”

  基地為大學生們開設了食堂,為了豐富他們的生活,還建有乒乓球室、籃球場等文體設施,無線網絡覆蓋了生活區。大學生夫婦住進了“夫妻房”,而200套公租房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海東市市長張曉容説:“我們要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為海東現代農業留住人才。”

  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給了大學生們創業的動力,對現代農業的興趣也日益濃厚。“一個大棚裏的苗子有1400棵之多,只要其中有一棵枯萎或者死了,我都會感到特別難受。”25歲的劉志紅説,“照顧它們,讓我體會到了母親對孩子的那種情感。”

  進基地之初,多數大學生從未接觸過現代農業。如今,他們熟練地掌握了病蟲害防治、溫棚日常管理、設備維修等現代農業技術,活躍在基地的各個部門。

  他們中,有&&承包大棚創業的李樹宏,有夫妻二人共同奮鬥的劉志紅、王明星,有能夠為整個基地培育種苗的嚴兆文,有“蔬菜醫生”藏族大學生歐項旦巴……這些80後、90後大學生腳踏實地,勇於創業,醉心於現代農業科技的學習,他們已成為基地的主力軍和頂梁柱。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