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安徽自古就名茶好茶迭出,在中國十大名茶之中,出自安徽的茶葉就佔了三成。隨口叫來便有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岳西翠蘭、霍山黃芽、桐城小花等等。然而,近年來,皖茶的産值、産量等都有所增長,但與周邊産茶省份相比差距仍不小,在全國的競爭位次也大不如前。
【成績】 17家企業入選全國茶葉百強
2014年,皖茶在品牌創建上,小有成就。去年,市場星報記者了解到,已有霧裏青、老竹鋪、新安源、猴坑、謝裕大、霍山黃芽、潤思、六百里、良奇、岳西翠蘭、松蘿等12個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謝裕大茶葉公司、黃山市猴坑茶業公司、安徽天方茶業(集團)公司“霧裏青”、安徽國潤茶業公司“國潤茶業”、池州市霄坑村龍襲山莊茶業公司“龍襲山莊”、池州市安池茶葉公司“安池祁紅”、安徽天賦生物科技公司“司空山禪茶”、涇縣涌溪火青茶葉有限公司(“涌溪”)、涇縣其華涌溪火青茶業有限公司(“涌溪火青”)獲“安徽老字號”稱號。
同時,安徽茶葉進出口公司、安徽省六安瓜片茶業股份公司、黃山市新安源有機茶開發公司等17個企業入選2014全國茶葉百強企業。
然而,在對安徽茶産業頗有研究的蔣楠看來,安徽的茶要想走出去,還是要打文化牌,要和徽州文化緊密結合,在茶商的營銷方式、服務意識上還需要跟上浙江、福建等地的茶商。
【尷尬】出口品種仍以低檔為主
市場星報記者了解到,我省茶葉出口的主要市場仍是非洲和中東地區,其中以摩洛哥、多哥、阿爾及利亞等為主。究其原因,一是因為當地居民有飲茶習俗,同時,他們對茶的品質要求並不高。而由於歐洲人的口味原因,我省茶葉出口歐盟相對較少。
在安徽大學經濟學院陳芳老師看來,安徽茶葉出口的品種比較單一,漸漸地,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雖然,安徽茶葉的價格處於漲勢,但在國際範圍看,總體價格尚不算高,産品的附加值較低。
而省統計局在早前公佈的安徽茶葉生産的一則報告中稱,皖茶加工延伸不夠,效益不佳,茶葉生産的附加值較低。另一方面,報告指出,安徽茶葉品牌歷史雖然久遠,但長期以來管理宣傳不夠,開發不足,品牌認知度不高,認同度不強。
【展望】 “百億夢想”何時實現?
上世紀90年代還排名全國前三位的皖茶,近年來,在全國的位次出現下滑。省統計局早前的統計顯示,皖茶茶葉面積和産量在全國降為第七位,産量與福建、雲南等省份相比,增長也處於較慢區間。
早在2012年初,省政府就出臺了關於加強茶葉品牌建設進一步做大做強茶産業的意見,劃定了這樣的目標:力爭“十二五”末,全省茶葉一産産值在2011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達100億元以上,綜合産值達300億元;全省茶農人均茶葉收入翻一番,茶産業在全國的位次提升。
這一規劃被稱為皖茶的“百億夢想”。根據這個規劃,到今年,我省要培育1個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3個超5億元、10個超億元的茶業龍頭企業,培育2個茶業龍頭企業上市,2個茶業品牌獲得中國馳名商標。
不過,從省農委公佈皖茶去年“年報”可以看出:去年,安徽茶葉面積達235萬畝,産量10.9萬噸,一産産值76億元,比上年增長10%。而按照此增速,皖茶的“百億”目標或難以實現。
【突圍】借力電商和資本市場
電子商務的便利滲入茶産業。去年,我省在全國農業系統率先推出了“農産品電子商務示範工程”,茶葉等農産品網絡交易因此“風生水起”。
據統計,去年,全省上百家涉茶企業和一大批茶葉合作社開展了網上銷售,交易額達7.6億多元。其中,黃山市40多家茶企入駐天貓、淘寶、阿裏巴巴等電子商城,農産品電商銷售額達3億多元,同比增加30%。霍山縣抱兒鐘秀、漢唐清茗等10多家公司實現網上銷售超億元。
越來越多的茶企,希望登上資本市場。市場星報記者了解到,猴坑、一笑堂等知名企業在幾年前紛紛提出搶登創業板的計劃。謝裕大的上市之路上走得最快。
謝裕大茶葉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1月24日成功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上市,成為上市茶企第一家。同時,謝裕大紅茶也瞄準了迅速崛起的商品現貨市場,去年8月,在渤海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
茶企欲踏入資本殿堂,省茶葉行業協會副會長朱飛鳴曾表示,農副産品的利潤空間有限,名茶的生産成本又比較高,加上門店擴張,如何用規模帶動效益,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是上市前後我省茶企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專家把脈茶産業需減速、提質、增效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夏濤
夏濤認為,自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十年來茶産業在各級政府、茶企、茶農的共同努力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尤其是面積和産量不斷提升。然而,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茶産業也進入“新常態”時期。
新時期,茶産業需要走出追求面積和産量的老路子,通過減速、提質、增效的新步伐促進産業良性可持續發展。
夏濤表示,近兩年來,天價茶、禮品茶等,受政策規定影響出現滯銷,導致相對的産能過剩,但仍有不少茶農在追求提高種植面積和産量。而在市場不景氣時,盲目提速增産只會讓茶産業“傷得”更重,減速才是理智之舉。
另一方面,夏濤認為,很多茶園現在已經進入衰退期,生産商可以通過換種改園等方式來培育新的茶葉品種,以提高單位茶園的産值。同時,也可借助換種改園的契機,對茶園進行規模化、規範化和標準化的建設,最終使得茶産業完全適應“新常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