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要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李克強總理2015《政府工作報告》
京郊農民收入連年攀升
本市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農民收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市農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4年,農民工資性收入比重從59.1%增加到64.6%;家庭經營收入比重從19.3%下降到4.3%;轉移性收入比重從10.4%上升到19%;財産性收入也實現了逐步提高。去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20226元,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比2004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13054元。2015年,隨著“新三起來”持續深入推進,家庭農場、農村閒置房屋利用試點等有條不紊地推開,農民手中的資産經營起來的“破冰”節奏漸入快板,也為京郊農民增收致富帶來更為廣闊的前景。
進企業種地 活兒沒變收入翻番
“都是種地,我在公司上班種地,比自己在家種地掙得多,活兒還輕省。”站在金福藝農生態農業園內,通州區臺湖鎮胡家垡村59歲的村民馮金玲笑呵呵地説,公司落戶村裏,如同給村民送來一個“金飯碗”。
老馮原本在家種大田。
2006年,金福藝農開園,老馮前去應聘。“第一次領工資時,我突然感覺,自己也跟城裏人一樣,是拿工資的人啦。”首筆工資拿回家,老馮在統計表的家庭收入一欄中,鄭重其事地添上了“月工資”一項。如今,老馮已成為公司種植組組長,月工資漲到了3500元。
去年,京郊共有6.3萬名農村勞動力像老馮一樣,實現了就業或轉移就業,成為“工資一族”。2014年,全市通過推進農民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3124名,培養骨幹農民1184人,38.4萬多名農村勞動力被納入城鄉統一的就業失業管理制度,農村地區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3072元,比去年的12035元增加了8.6%。
土地“動”起來 資産變資本助農增利
今年春節前,平谷區峪口鎮北楊橋村62歲的村民張山,第4次領到了土地流轉費和分紅。老張原本靠種3畝大田為生,風裏來雨裏去,辛苦不説,收入好的年頭,一畝地才掙幾百元;遇到年成不好時,甚至全年白幹。
四年前,他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入股,每畝地每年可獲1000元流轉費。協議中還規定,依據被流轉土地上的項目經營情況,流轉費、分紅每年以3%至5%的幅度遞增。不用種地了,老張每逢用工高峰時外出打工,每年收入增加5000多元。
隨著土地流轉起來、資産經營起來不斷深入推進,本市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了土地和閒置村集體資産“動”起來帶來的好處。2014年,全市21個鄉鎮150個村基本完成18.2萬畝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全市流轉土地274.8萬畝,佔確權總面積的61.6%;鄉鎮統籌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試點進入實施階段;累計完成産權制度改革的單位達到3878個,其中村級3859個,鄉級19個,村級完成比例達到97%,324萬農民成為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東;市農村産權交易所累計成交187宗,總金額達12.27億元。
單純種地變經營 農家院收入節節高
除了向土裏要效益,農民家庭經營模式也日趨豐富,開小買賣、搞運輸、從事食品加工,農民在創收方面的眼界越來越開闊。特別是隨著京郊遊的興起,不少農民利用自家院落,開起民俗院,就地搞起民俗旅遊接待,收入節節攀高。
隨著天氣轉暖,密雲縣溪翁莊鎮尖岩村民俗戶郭文鳳的心情指數也不斷上揚。去年8月,她將自己的農家小院改為民俗院,搞起了民俗旅遊接待。尖岩村鄰近黑龍潭、京東第一瀑等景區,郭文鳳的民俗院開張不久,就迎來不少遊客。“雖然中間有3個多月的冬季淡季,收入依然達到2萬多元,今年開春後,生意肯定更火。”郭文鳳又琢磨了六七道新的特色農家菜,還找人學習如何上網宣傳自家的民俗院,準備在即將到來的旅遊旺季大幹一場。
去年,本市出臺了系列規範京郊民俗遊發展的措施,一批鄉村和景觀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京郊,走進民俗院。2014年,全市民俗旅遊戶接待遊客1914萬人次,總收入1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0.4%。
收入提高了 農民眼界更開闊
走進企業當員工,入股經濟組織當股東,開起買賣當經營者,隨著京郊農民收入途徑日漸擴大,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的眼界也越來越開闊。錢包日漸鼓起來的京郊農民,將目光瞄準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眼下,草莓採摘季進入中後期,昌平區興壽鎮麥莊村草莓種植戶王來泉盤算著,今年地裏的農活兒完成後,他想走出去看一看。“聽説日本的草莓種植非常好,有機會想去學習一下,回來把自家的草莓種得更好,擴大草莓種植規模,發展更精品的草莓。”王來泉説,這樣的念頭,在十年前他連想都不敢想。十年前,他靠打零工為生,全家年收入僅1萬多元。通過發展草莓種植,他今年全年收入預計可達40萬元。老王在上網推銷自家草莓、收入不斷提高的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剛掙到錢時,想的都是翻新房子、買車子,現在掙了錢,追求的東西更多了。”
農民個人的眼界高了,作為農民抱團闖市場的組織——農業合作社追求的發展目標也不斷提高。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延慶縣綠富隆蔬菜産銷專業合作社已有入社農戶4000余戶,流轉和輻射帶動農業生産2萬餘畝。收入提高了,社員們並沒有就此滿足,他們為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如今,該合作社正在通過縱向發展蔬菜種業等産業,橫向開拓有機蔬菜的國際市場、大眾市場,打造“安全蔬菜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