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三農新聞農業節目農經視訊經濟

山東沂源:丹參牛蒡“炒”紅了“孝”文化經濟

三農 新華網 2015年03月04日 15: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3月2日恰逢山東省沂源縣石橋鎮趕大集的日子,原本去往沈正福“寶貝加工廠”的路一時人車難行,只得繞道村內小路。

  “明天發工資,早點來領……”“後天過來領地租……”村內,沈正福逢人便是這兩句。不多時便到了目的地,60多畝農場沒了夏日的蒼翠,早春的土地略顯荒涼,但是撥開上面覆的草葉,留種的丹參苗和牛蒡芽已長出了新綠。

  “別看現在有點冷清,搶收季節,有時候一天能有100名工人,今年光支付工資就20多萬元。”同照料自己孩子一樣,沈正福小心地給丹參牛蒡苗蓋上草葉。隨後領記者來到了旁邊的“寶貝加工廠”。

  在這裡記者目睹了“寶貝”真容——牛蒡茶、丹參茶。為啥稱為“寶貝”?“現在物流剛上班,還發不了貨,我給工人們放了長年假,也讓他們休息 下。”指著旁邊的4台電腦,沈正福説出了寶貝來歷。原來,開網店後,年産的十幾萬斤牛蒡茶、丹參茶,成了買家們的搶手寶貝貨,也成了他和鄉親們的致富寶 貝。

  “第一次喝丹參茶是在韓國,在他們那可是茶中‘貴族’,當時就想咱們家生態這麼好,丹參、牛蒡做的茶品質肯定高,鄉親們也能受益。”談起發展牛 蒡茶、丹參茶,沈正福感慨良多。創業並不是件簡單的事,由於家裏世代從土裏刨食,加上父親早逝,過了大半輩子苦日子的母親和家裏其他人起初並不同意他幹與 種地有關的事情。而後,在做通了家人工作後,種丹參和牛蒡的地又成了大問題。由於沂源是山區,地少,難成規模。為説動老鄉們流轉土地,他先後跑了一百多 戶,有得做工作到晚上12點,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努力下,終於流轉到了60畝地,種下了第一批丹參和牛蒡,施有機肥,不噴一滴農藥,全程無公害化。緊接 著他又跑到台灣,學習研究炒茶技術,並高薪聘來了炒茶師傅。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憑著特有的口感和功效,沈正福炒出的牛蒡茶和丹參茶,一經上市,便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致富不忘鄉親,隨後他 又成立了合作社,帶動周邊村的200名農戶種植丹參,並以每斤比市價高3元的價格,收購種植戶手中的優質丹參,挑選後的丹參,農戶還可以繼續當藥材出售。 同時,流轉了土地農戶,還可以到他這裡打工,除了拿地租還能掙工資,今年他又準備擴大生産規模,帶動更多的人發家致富。

  “除了帶動鄉親們致富,我還想給我們産品,賦予一種‘孝’文化。”談到未來,沈正福信心滿滿。由於,牛蒡丹參對老年人是個寶,能降壓,軟化血 管,治療便秘等。多次被鎮上評為“孝子”的他,經常在村內告誡大家,父母的恩情大如天,要多陪老人,關心他們健康。在賣産品的同時,他也不忘提醒買家,要 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

實時熱點
  • 致富人物
  • 致富科技
  • 致富品種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農業視頻
860010-1133010100
1 1 1